狂犬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66页(1700字)
【释义】: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RNA弹状病毒,以兴奋、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麻痹为主要症状。儿童发病者为多,本病病情重,预后极差。
【诊断】:
1.流行病学 有被狂犬(或其他有狂犬病动物如猫、狼等)咬伤或抓伤史。潜伏期一般在2个月内,亦有长达数年。可见于任何季节,但以春夏季为多。
2.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8周,但可短至8d,长达3年以上。
(1)初期 头痛、不适、低热及已愈伤口出现痛痒或麻木等异样感觉。
(2)兴奋期 2~3d后出现恐水、恐风、恐光。水、风、光均可激惹反射性咽喉痉挛的发作,且逐渐加重,惊恐不安,暴躁异常,并可有全身痉挛及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出现幻听、幻视、冲撞跳叫直至衰惫;发作间歇期较安静,神志清晰,唾液分泌增多,高热。
(3)后期又称麻醉期 渐趋安静,痉挛发作停止,呈瘫痪状态,神志不清且出现心力衰竭,呼吸麻痹窒息与瞳孔散大等严重征象。病程多不超过6d。
3.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中性粒细胞增高。
(2)脑脊液 细胞数增加,蛋白轻度增高。
(3)病毒分离 患者的唾液、泪液、尿液、脑脊液、气管切开分泌物、角膜切片、神经末梢的皮肤、脑组织等标本在乳地鼠肾传代细胞中分离到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4)免疫学检查 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切片、皮肤切片、脑组织切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可见病毒抗原。病程超过8d者可获血清中和抗体,效价>1:5000有诊断价值。
(5)动物接种 10%脑组织悬液作小白鼠脑内接种,6~8d后发病,12~15d死亡,脑组织可作病原分离和抗原检测。存活1个月以上为阴性结果。
(6)病理学检查 脑组织印片或切片Seller法染色,可于胞质内见病毒包涵体(内基小体,Negri小体)。
【治疗】:
1.暴露后的预防性治疗
(1)局部伤口尽早(最好2h以内)妥善扩创,用20%皂水彻底清洗,不少于30min。伤口敞开,周围注射狂犬病抗血清。
(2)注射狂犬病疫苗 应用指征为:①被野犬咬伤;②被来历和下落不明的犬和动物咬伤;③被狂犬咬伤。咬人的犬不久即死亡,或后来证明是狂犬;④兽医工作者。目前采用地鼠肾细胞疫苗,于0、7、21d在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各注射4ml、2ml、2ml。或皮下多部位注射,具体方法为0d总量0.8ml、7d总量0.4ml、28d总量0.1ml,总共1.3ml,注射部位三角肌、肩胛、大腿外侧、腹壁两侧对称部位,每点注射0.1ml。
(3)抗狂犬病免疫血清 应于咬伤后72h内尽早应用,剂量为20IU/kg,一半肌注,一半注射于伤口周围,严重者可加倍,用前应作皮试。也可用狂犬病抗血清10~20ml肌注。
2.发病后的治疗 隔离患者,应放置在安静的单人房间,避免一切刺激,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必要的对症处理如吸氧、止痉、维持呼吸功能和心功能,预防及治疗肺部并发症。临床曾应用多种新药如α-干扰素、阿糖腺苷、转移因子和大剂量人抗狂犬病球蛋白治疗,如均告失败,其病死率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