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水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41页(1551字)

水液潴留体内,泛滥于肌肤,引起头面、躯干、四肢浮肿者称水肿。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及营养缺乏等病可产生本症。

【发病因素】

(1)风邪外侵,束于肌表,辄应于肺,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不能下输膀胱,以致水泛皮肤而成水肿。

(2)水湿浸渍,或湿热蕴结三焦,致三焦决渎无权,水道不通,津液不化,水湿不得渗灌于膀胱,溢于肌肤而肿。

(3)阳衰水聚,脾阳式微,水津不能输布,肾中无阳,则水不化气,小便秘而不通,故水邪泛而为水肿。

【辨证分型】

(1)阳水:起病较骤,初为咳嗽咽痛,继则面目浮肿,后则遍及全身,皮肤光亮,烦热口渴,小溲短赤,舌红苔白腻或白滑,脉浮滑或滑数。

(2)阴水:起病多缓,起始足跗微肿,继而可缓慢波及全身,水肿时起时消,色泽滞暗,小便清白或短涩,大便鸭溏,饮食乏味,神疲气怯、腰膝痠软,喜暖畏寒,面色灰暗,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

【治疗】

治则:阳水宜宣肺解表利水,或通利三焦,利水消肿。阴水宜温肾化气,利水退肿,或健脾利水。

1.体针 取穴:阳水取肺俞、少商、三焦俞、水分、阴陵泉、委阳、三阴交;阴水取脾俞、肾俞、命门、京门、气海、三焦俞、阴陵泉、足三里、太溪。方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阳水每日1次,阴水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2.灸法 用于阴水治疗,取穴:同“体针”阴水取穴。方法:用隔饼灸或直接灸。

3.耳针 取穴:肺、扁桃体、肾上腺、脾、肾、膀胱、三焦。方法:每次辨证选取4-6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4.水针 取穴:三焦俞、肾俞、膀胱俞。方法:每次选1对穴,用丹参或当归注射液,每穴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古代文献选录】

《针经指南·流注通玄指要赋》:“阴陵开通于水道。”

《神应经·肿胀部》:“浑身浮肿:曲池、合谷、三里、内庭、行间、三阴交。”“水肿:列缺、腕骨、合谷、间使、阳陵、阴谷、三里、曲泉、解溪、陷谷、复溜、公孙、厉兑、冲阳、阴陵、胃俞、水分、神阙。”

《针灸大全·席弘赋》:“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针灸聚英·百证赋》:“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

《针灸大成》卷九:“第六十二、四肢浮肿:中都、合谷、曲池、中渚、液门……复针后穴:行间、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备注】

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但需查明病因,必要时结合药物一起治疗。水肿期必须忌盐或低盐饮食。防止感冒,注意保暖与休息。

上一篇:胰腺炎 下一篇:中国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