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40页(4646字)

【释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的损伤,以及免疫因素的作用致使骨髓功能低下或衰竭,临床呈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病征。可分为体质性即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

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范可尼(Fanconi)贫血最为常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全血细胞减少伴先天性畸形为特征。

【诊断】:

1.临床表现

(1)多在儿童期(4~12岁)发病,有贫血,出血倾向和易感染。

(2)常合并有先天性畸形,如小头,小眼球,皮肤棕色色素沉着,拇指或桡骨变短,肾脏、脾脏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病和智力发育低下等。

2.辅助检查

(1)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血红蛋白增高(5%~15%)。

(2)染色体检查 可见染色体断裂,部分互相易位,环状染色体和多着丝点畸形。

(3)骨髓检查 增生低下。

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本病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药物因素为多,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其次是甲砜霉素、磺胺类、有机砷和抗癫痫药物,偶有抗甲状腺药:他巴唑;此外,有接触毒物:苯类;放射线损害和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对无明显诱因可寻者称为原发性再障。

据1987年全国再障贫血学术会议制订的再障诊断及分型标准。

1.再障的诊断标准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检查 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

(4)能除外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

2.再障分型标准

(1)急性再障贫血(AAA) 又称重型再障Ⅰ型(SAA-Ⅰ)。

1)临床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2)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并具备以下三项中二项: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血小板<20×109/L。

3)骨髓象 可见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如增生活跃需有淋巴细胞增多,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2)慢性再障贫血(CAA)

1)临床 发病慢,贫血、出血和感染较轻。

2)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值均较急性型高。

3)骨髓象 三系或二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晚幼红比例增高,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病程中病情恶化,临床、血象、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障贫血Ⅱ型(SAA-Ⅱ)。

3.其他

(1)骨髓活检 早期再障,可仅表现为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白细胞减少,骨髓涂片往往不能确诊,而骨髓活检可以全面估计造血组织,还可以避免由于基质水肿等原因导致的骨髓稀释,所以骨髓的病理检查对早期、不典型再障能及时提供诊断依据,较血液检查、骨髓涂片诊断再障更具独到之处。

(2)体外骨髓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试验 包括粒-单细胞集落(GMCFU),红细胞集落(E-CFU,E-BFU),巨细胞集落(Meg-CFU)等,分析再障贫血的发病机制及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

【治疗】:

1.防止与毒物接触 除去周围环境中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一切物质,避免接触。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2.支持治疗

(1)重视个人和环境卫生 注意患者的皮肤、口腔、肛门的护理,各种注射、穿刺均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尽可能避免肌内注射。急性或重症再障者需采取保护隔离,有条件时住层流病房。

(2)控制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或明显发热,一方面进行血培养和局部感染病灶的分泌物培养,一方面即刻予以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等培养有结果后再更换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若细菌培养阴性,抗菌治疗又无效时,应考虑真菌感染的可能。

(3)输血 输注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在50~60g/L左右;有危及生命的出血或血小板<20×109/L的患者,应输注血小板,为防止血小板抗体产生,尽量采用单一供体的血小板;白细胞悬液一般不作为预防性应用,仅用于重症感染而抗生素无效者。

(4)止血 出血时运用各种止血针。出血严重者可输新鲜血和血小板,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3.刺激造血物质 适用于慢性再障患者。

(1)雄性激素 选用一种,疗程3~6个月。丙酸睾丸酮每次1~2mg/kg,肌注,隔天一次;去氧甲基睾酮(大力补)每日0.3~1mg/kg,分3次口服;康力每日0.1~0.2mg/kg,分2~3次口服;羟甲雄酮(康复龙)每日0.25~2mg/kg,分3次口服。

用雄激素3个月左右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随后血红蛋白和白细胞上升,血小板上升缓慢。长期运用注意肝功能损害。

(2)微量元素 常用为钴、锂元素,为非特异性刺激造血作用。

4.免疫治疗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治疗已成为急性重症再障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

(1)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剂量每日2.5mg/kg(制剂)或每日10mg/kg(制剂),连续静脉滴注4~5d为一疗程,用药后7~14d会出现血清病,此外,还可以消耗血小板而加重出血,使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机会,为防止这些不良反应,可采取以下措施,将患者置于隔离室内,以防止感染发生;血小板在20×109/L以下者,必须输注血小板,以防止出血;在用药前一天开始予以氢化可的松每日4~8mg/kg,大约1~2周后停用,可以减少或预防血清病发生。

(2)环孢素(环孢霉素A) 剂量每日12mg/kg,口服,连用7d,然后予以维持量每日1~7mg/kg,连用3个月,并定期检测药物的血浓度。用药后血清CSA浓度应维持在200~400μg/ml。副作用主要为肾脏毒性、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停药后可恢复。或剂量每日5~8mg/kg口服,根据疗效,最长可连续口服5~12个月。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剂量每次1g/kg,静脉滴注,每月1次,连用6次。

(4)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主张用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剂量每日20~30mg/kg,连续静滴5~7d,间隔适当时间可再用第2疗程。或每日30mg/kg连用3d,每日20mg/kg连用4d,每日10,5,3mg/kg各连用7d,每日1mg/kg静注,至血红蛋白升至100~120g/L,逐渐停药。治疗前,检查C-反应蛋白应该阴性,确定无潜在感染存在。应用过程中,注意高血压、高血糖、消化性溃疡、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

5.细胞因子

(1)粒单细胞集落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与白介素3(IL-3)。

(2)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干细胞因子(SCF)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6.干细胞移植和输注

(1)骨髓移植(BMT) 适用于急性重症再障的治疗,有HLA相配的供者的骨髓,在起病后不久,未经输血,尚未发生感染,年龄小于30岁者其效果更佳。

(2)胎肝细胞输注和移植 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以及胎肝造血细胞已具HLA抗原,故胎肝细胞的输注已减少运用。

7.脾切除 疗效评价不一。

8.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9.疗效标准 据1989年全国再障会议制定:

(1)基本治愈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0g/L、女100g/L,白细胞达4×109/L,血小板达80×109/L以上,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

(2)缓解 贫血、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达到男120g/L,女100g/L,白细胞达3.5×109/L左右,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恢复,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3)明显进步 贫血、出血症状明显好转,不输血、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维持3个月不降。

(4)无效 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不能达到明显进步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