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与脏象经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14页(895字)

一、耳穴与脏象

古人云:“有诸内,必形诸外。”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玉机真脏论》谓:“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难经四十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灵枢·脉度篇》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根据《内经》、《难经》的记载,耳与心、肝、脾、肺、肾脏均有联系,但从上述来看耳与肾的联系最为密切。晚清张振鋆氏汇集了古代医着经验,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理论,这种分部方法源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体现了祖国医学中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在耳穴诊断及治疗上有一定的价值。

二、耳穴与经络

祖国医学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载,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别气走于耳为听。”在经脉循行线中,有的直接入耳中,如《灵枢·经脉篇》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也有分布在耳郭周围的如《灵枢·经脉篇》又曰:“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此外《灵枢·经筋篇》还提到了足阳明之筋,足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与耳的联系。根据《灵枢》的记载,循行耳区的经脉与手足3条阳经的关系最为密切,6条阴经并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由此可见,耳与经脉的关系,在《内经》时期已奠定了基础。虽然经脉及经络的本质目前尚不清楚,但根据大量临床的实践表明,耳与整体有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针刺耳郭中发现:常出现沿着一定经络路线的传感现象。在经络普查中观察到:刺激十经井穴时,有些经络传感现象可通达耳部,甚至有的个体之12条经脉中竟然有8条可通达耳部,提示这种经络传感现象是很值得注意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