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热加工手册

钢的淬火工艺

书籍:热加工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热加工手册》第1043页(6588字)

钢的淬火工艺包括淬火加热工艺及冷却工艺.

15.1.5.1 淬火加热工艺

淬火加热工艺包括: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的确定、加热方式的确定及加热介质的选用.

1.淬火加热温度

计算淬火加热温度的经验公式为:

共析、过共板钢:t=Ac1+(30~70)℃

亚共析钢: t=Ac3+(30~70)℃

共析、过共析钢必须在Acl~Acm之间加热,进行不完全淬火,并使淬火组织中保留一定数量的细小弥散的碳化物颗粒,以提高其耐磨性.在实际生产中,不允许过共析钢加热到Acm以上进行完全淬火,其原因在于:若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中,氏体中将出现过多的残余奥氏体,从而会造成多方面的害处.例如:碳含量过高,淬火后全部形成片状马氏体,脆性增加,且奥氏体增加,硬度下降;组织中会失去硬而耐磨的碳化物颗粒,令耐磨性降低等等;而且淬火后会得到粗针状马氏体,显微裂纹增多,令钢的脆性增大;同时会令淬火应力增大,加大工件变形开裂倾向.

对于亚共析钢必须加热到Ac3以上进行完全淬火的原因是:亚共析钢在Acl~Ac3之间加热淬火时,由于铁素体分布在强硬的马氏体中间,会严重降低钢的强度和韧性,这是不允许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经验公式仅供参考,不可死套.几种钢的实际淬火加热温度见表15-3及表15-4.

表15-3 常用结构钢的淬火加热温度t ℃

表15-4 常用工具钢的淬火加热温度t ℃

2.淬火加热时间

计算加热时间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根据工件有效厚度来计算加热时间,其公式为:

τ=k×D

式中 D——工件有效厚度,mm,D的确定见图15-2;

k——加热系数,若是在800~900℃的箱式炉中加热,k=1min/mm;

若是在盐浴中加热,可按表15-5所列的经验数据选龋

图15-2 工件有效厚度的确定

表15-5 盐溶炉中的加热系数k

需要注意的是:加热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短;工件尺寸越校k值要越大;工件若有尖角、细刃,k值要取小些;对大型工件,特别是大型碳素钢工件,难以淬透,要计算加热时间,只要能使淬透的外层加热好就行了.

15.1.5.2 淬火冷却工艺

需淬火的工件加热后要放到冷却介质中激冷淬火.冷却是淬火的关键工序,它关系到淬火质量的好坏.同时,冷却也是淬火中最易出现问题的工序.淬火技术的高低,主要以冷却操作的优劣来体现.一般的钢淬火都需要快速冷却,例如碳素钢要水冷,合金钢要油冷.快速冷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过冷奥氏体在Ms点以上发生任何分解.根据连续冷却C曲线可知,过冷奥氏体在大约650~400℃(“鼻子”附近)分解最快,因此,只需要在这一温度区间内快冷,而在这以上和以下的温度区内,并不要求快冷,甚至在Ms点以下反而希望冷却慢些,以防止淬火变形和开裂.钢在淬火时,最理想的冷却曲线如图15-3所示.这也是淬火工艺对冷却介质的要求.

1.冷却介质

淬火介质的分类见表15-6.两类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见图15-4.

图15-3 钢的理想淬火冷却速度

图15-4 两类淬火介质的冷却曲线

表15-6 两类淬火介质

工厂中常用淬火冷却介质是:水、盐水、碱水、油、热盐浴及热碱浴.

水:优点是在650~550℃范围内有很大的冷却能力,且安全、价廉,对环境污染较小且易控制,易实现自动化,在工厂中常用.其缺点是在300~200℃范围内冷速仍很快,常易引起钢的淬裂.

食盐水溶液:常用5%~15%的NaCl溶液,优点是可增加650~550℃范围内的冷速,且基本上不改变300~200℃时的冷却能力,还可避免淬火软点,使硬度均匀,是工厂中最常应用之淬火介质.

碱水溶液:常用5%~15%的NaOH水溶液,优点是可增加650~550℃范围内的冷速,增加程度比盐水强,基本不改变300~200℃的冷却能力.有时也用30%~60%高浓度碱水,目的是避免复杂零件开裂.碱水淬火后工件表面呈银灰色.缺点是腐蚀性大,化学稳定性差,易变质,故碱水不如盐水用途大.

油:优点是无论在高温650~550℃,还是在低温300~200℃,冷却都很缓慢且油淬火工件一般不易开裂.缺点是易燃,使用性质会逐渐改变,价格高.油是一种常用的淬火介质,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植物油如豆油、芝麻油等,冷却特性好,但价高,易老化,寿命短,目前已几乎全被矿物油取代.矿物油的优点是:冷速不大,冷却特性较好,闪点高,着火危险性校黏度适中,工件带油损失校无腐蚀,来源充足,价格低,易实现自动化、机械化.合金钢淬火多用矿物油.

一般而言,碳素钢淬火用水冷,合金钢淬火用油冷.目前开发的一些新淬火剂是:水玻璃-碱水溶液、氯化锌-碱水溶液、过饱和硝盐溶液等.

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见表15-7.常用淬火油的牌号和性能指标见表15-8.四种淬火油的冷却速度曲线见图15-5.

表15-7 常用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

表15-8 常用淬火油的牌号和性能指标

图15-5 四种淬火油的冷却速度曲线

应该指出下述几点:

首先是淬火油的选用原则.淬火油的牌号排列,是按运动黏度大小编制的.油的黏度越大,则闪点越高,使用温度也可越高.但显见,黏度大,流动性差,气泡逸出速度和对流散热速度变小.提高油温可使黏度减校令冷却能力提高.但油的使用温度必须低于闪点80~100℃,以防着火.所以,淬火油选用的原则是:主要考虑闪点和黏度,同时再考虑冷却特性.

其次是淬火油老化问题.淬火油长期使用后黏度增大,闪点升高,冷却能力下降,表明油老化了.油老化的原因是:赤热工件、空气、工件带入的盐类、氧化皮、水长期与淬火油接触,逐渐使油发生分解、氧化或聚合,油分子变大,故黏度变大,出现老化现象.防止油过早老化的措施是:油勿过热,工件在油中勿不断移动;不用压缩空气搅动淬火油;勿将水带入油中;经常去除油中氧化皮及油渣,最好采用循环过滤和冷却淬火油.这些措施均不十分理想.

由图15-5可知,10号机油的冷却特性不太理想,20号机油就比较好.50号机油更为理想.

低温盐浴或碱浴(第二类淬火介质):这类介质主要用于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最常用的是50%KNO3+50%NaNO3的硝盐裕其熔点为145℃,使用温度为180~240℃.若在其中加入2%~3%的水,熔点降到130℃左右,使用温度为150~200℃.若加入20%的水,则熔点更低,使用温度为80℃,特别适用于油淬不硬、水淬开裂的碳素钢的淬火.

低温盐浴过去最常用的是80%KOH+20%NaOH,外加6%的水.这种碱浴的冷却能力强,冷却特性好,但容易老化变质.新的配方是:85%KOH+15%NaOH,外加4%~5%的水.使用温度为150~180℃,其冷却能力和冷却特性与旧碱浴相同,但不易老化,且防锈发兰作用好.

“235盐浴”,即20%NaCl+30%KCl+50%BaCl2,用于高速钢600℃分级淬火的低温盐裕其熔点为480℃,使用温度是500~850℃.碱浴淬火的缺点是淬硬层较薄.

2.冷却方法

冷却方法,即制定淬火冷却工艺,主要是选择冷却介质及确定冷却方式.

选择冷却介质的原则前文已述,总之一句话:在保证淬硬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较缓和的淬火介质,以减少工件淬火变形及开裂.

淬硬的要求是:(1)达到要求的淬火硬度;(2)达到要求的淬火深度;(3)淬火变形不超过公差范围;(4)不出现淬火组织缺陷;(5)不开裂.

实际生产中,上述(1)及(2)一般可以达到,关键是变形与开裂.为此,必须注意:选择合适介质、正确的冷却方式及正确的冷却操作.

常用的冷却方式有(见图15-6):

图15-6 淬火冷却方式示意图

1—单液淬火;2—双液淬火;3—预冷淬火;4—Ms点以下分级淬火;5—Ms点以上分级淬火;6—两次分级淬火;7—双液等温淬火;8—等温淬火

(1)预冷淬火.工件从加热炉中取出,先预冷到一定温度再进行淬火,如图15-6中3所示.这样可以减小激冷程度,减小工件内外温差,从而减小淬火内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预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空气中预冷,另一种是在另一个预冷炉中等温预冷一段时间,然后淬火.前一种是通过观察火色来掌握温度,待达到预冷温度再淬火.一般碳素钢及低合金钢预冷到表面呈深红色即可淬火,高速钢预冷到颜色由白变黄出现麻点为止,这些均凭经验掌握.高碳工具钢采用后一种方式预冷.等温预冷温度可取Ar1+10℃,等温预冷速度为1min/2~3mm.

预冷温度不能过低,以防止析出游离铁素体和网状碳化物,更不能发生珠光体转变.可根据C曲线来选取预冷温度.

(2)单液淬火.工件在一种淬火介质中一直冷却到底,如图15-6中1所示.这种方式最简单.单独采用水冷或油冷,冷却特性均不理想,易变形或开裂,故发展了双液淬火.

(3)双液淬火.工件先在一种快速冷却介质中冷却,当冷却到300℃左右时,立即转入另一种缓和的介质中冷却,以降低马氏体区的冷速,从而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开裂,如图15-6中2所示.例如断面较大的碳素钢工件采用先水淬后油冷的方法,把水和油的长处结合起来,克服了单液淬火的缺点.合金钢采用先油淬后空冷的方法.双液转换的温度一般选在250~350℃,以Ms点附近为宜.在前一淬火液中冷却的时间,一般应根据工件尺寸凭经验掌握.水淬油冷时,工件入水有鸣声,同时发生振动.在鸣声停止或振动停止的瞬间,应立即出水入油.也可按工件直径或厚度每3~6mm水冷1s来计算水淬时间.在油淬空冷时,可按每1mm油冷1s计算油淬时间.

双液淬火的缺点是:难以掌握双液转换的时刻.转换过早易淬不硬,转换过迟又易开裂.为克服此缺点,发展了分级淬火.

(4)分级淬火.工件先在低温盐浴槽或碱浴槽中淬火,淬火温度在Ms点附近.工件在这一温度停留2~5min,令其表面与心部温度均匀后取出空冷,可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淬火方式称为分级淬火.这种淬火的优点是: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同时进行马氏体转变,可大大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但分级时间不应过长(一般2~5min),工件内外温度达到一致即可.分级温度以前都定在略高于Ms点,现在改进后一般为略低于Ms点,效果更好些.分级淬火见图15-6中4、5、6.例如,高碳模具在160℃的碱浴中分级淬火,变形校又能淬硬,故应用广泛.形状复杂的高速工具钢刀具,往往采用600℃和400℃两次分级淬火,以防止变形.

(5)等温淬火.把工件放入温度稍高于Ms点的盐浴或碱浴中淬火,保温足够长的时间令其发生下贝氏体转变后出炉空冷,这种方法称为等温淬火,如图15-6中8所示.中碳以上的钢用等温淬火,目的是获得下贝氏体,以提高强度、硬度、韧性和耐磨性.低碳钢不采用等温淬火,因为低碳贝氏体不如低碳马氏体的性能好.

等温淬火应注意下述几点:

(1)等温淬火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应根据C曲线确定.等温温度要选在转变最快、转变量最大的温度.等温时间要适中,既要保证工件心部充分转变,又要保证不能破坏贝氏体组织形态(即时间不能过长).

(2)工件断面问题.断面不大的工件便于等温淬火,断面较大工件则应采用双液等温淬火,即先在油中淬火到略高或略低于Ms点的温度,再转入到等温盐浴中进行贝氏体转变,达到等温时间后取出空冷.这样可保证工件心部不发生预先分解.油冷时间可大致按1s/mm来计算,再由工艺试验确定.油冷到略低于Ms点时有少量马氏体形成,从而大大加快了随后的贝氏体转变,这是较好的工艺,如图15-6中7所示.

(3)等温淬火与分级淬火二者有些相似,但本质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分级时间很短,不发生任何转变;等温淬火的等温时间则很长,一般在0.5h以上甚至数十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会发生贝氏体转变.

上一篇:淬火的分类 下一篇:热加工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