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外阴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65页(2758字)

非特异性外阴炎主要指外阴皮肤、粘膜由于受化学、物理性的刺激以及细菌感染而造成的炎症。临床以外阴痒痛、肿胀、有烧灼感或局部有糜烂等为其特征,慢性者可有皮肤粗糙、增厚或皲裂等改变。本病属中医学中“阴痒”、“阴肿”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常由于阴道分泌物增多的刺激,或糖尿以及其他物理或化学性等的刺激而引起。由于局部抵抗力的下降,以有利于致病菌的感染。引起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肝经湿热下注,或脾虚湿盛、湿热蕴结于阴部或肝肾阴虚、阴部失养等均可导致阴痒的发生。

〔西医诊断标准〕

1.外阴瘙痒、有烧灼感,或排尿时症状加重。

2.外阴肿胀、充血或局部有糜烂、湿疹、溃疡等形成。

3.慢性者皮肤粗糙、增厚、皲裂。

4.实验室检查:局部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无滴虫、霉菌生长。

〔鉴别诊断〕

1.外阴白色病变:是外阴皮肤粘膜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外阴奇痒难忍、局部皮肤粘膜色素脱失或伴有粘连、萎缩或增生,皮肤缺乏弹性。

2.滴虫、霉菌性外阴炎:可通过分泌物涂片、培养进行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下注

阴部瘙痒难忍,肿胀或有溃烂,有烧灼感,带下量多,色黄有秽味,心烦失眠,胸闷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二、肝肾阴虚

外阴干涩、灼热,夜间痒甚,皮肤粗糙或皲裂,带下量少、色黄,或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保持外阴清洁、注意性交卫生、避免物理性、化学性等物质的不良刺激。

2.急性阶段应休息、补液。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 黄芩15g 木通10g 栀子15g 当归15g 生地15g 柴胡10g 泽泻10g 车前子15g 甘草10g。

加减:带多色黄加黄柏、苍术、土茯苓、薏苡仁;心烦失眠加合欢皮、茯苓;大便干加丹皮、大黄。

2.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降火,润燥疏风。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0g 黄柏15g 干地黄15g 山药20g 山茱萸20g 茯苓15g 泽泻10g 丹皮15g。

加减:外阴干涩明显加当归、白芍;头晕耳鸣加枸杞、菊花;腰膝酸软加肾、杜仲。

三、局部治疗

1.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次,或碧洁洗液100ml,冲洗外阴,每日2次。

2.洁尔阴溶液150ml,每日2次,外洗。

3.局部涂抗生素软膏。

四、其他疗法

1.白矾60g,鲜樗树皮100g,食醋250g,先将樗树皮加水适量煮沸30分钟,滤去药渣,将白矾、食醋加入滤液中,再煮沸2~3分钟,倒入盆内,先熏后洗,每日2次。

2.杖100g,苦参50g,土槿皮50g水煎,先熏后洗,每日2次。

五、中成药

1.锡类散:外阴清洁坐浴后取0.3g涂于外阴,每日2次。功能:清热解毒,化腐生肌。

2.冰硼散:外阴清洁坐浴后涂搽冰硼散,每日2次,如有破溃者,可用香油调冰硼散外涂。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妇炎平胶囊:外阴清洁洗浴后将药粉涂于患处,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带。

4.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功能:疏肝清热,祛湿解毒。

六、单方验方

1.僵蚕15g,每日2次,水煎服。

2.生白芍50g,炒白芍50g,每日2次,水煎服。

〔现代研究〕

龙胆草水浸剂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黄芩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木通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栀子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知母能抑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及某些真菌;黄柏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牡丹皮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