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376页(8381字)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妊娠期间尤易罹患。孕妇肝炎的发生率约为非孕妇的6倍,而暴发性肝炎为非孕妇的66倍。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属中医学“妊娠黄疸”范畴。
妊娠早期合并病毒性肝炎,可使妊娠反应加重。发生于妊娠晚期,则妊高征的发生率增高。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产后出血率增高。若为重症肝炎,常并发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儿生命。并且合并肝炎的孕妇易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另外,肝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如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母血、羊水、垂直传播胎儿。据统计,母为HBsAg阳性伴有或无症状的HBV携带者,其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在亚洲高达40%~50%。母为携带者而e抗原(HBe)阳性而e抗体阴性者则80%~85%婴儿受染。因而病毒性肝炎的母婴传播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病因病机〕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所致。肝炎病毒主要包括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5种。由乙型病毒所致的乙型肝炎最为常见。其传染途径有粪-口接触传播和血清传播,也有两种传播途径兼有的。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多由感受湿热疫毒,或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弱,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病。
〔西医诊断标准〕
妊娠期诊断病毒性肝炎比非孕期困难,尤其在妊娠晚期,因可伴有其他因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故不能单凭SGPT升高作出诊断,而应根据流行病学详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1.病史: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有输血、注射血制品史。
2.临床表现:出现不能用妊娠反应或其他原因解释的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痛及乏力等。部分患者有畏寒、发热、黄疸及皮肤一过性瘙痒。妊娠早、中期可触及肝肿大,肝区有触痛或叩击痛。妊娠晚期因子宫底升高,肝触诊较困难。
3.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甲型肝炎为2~7周(平均为30日);乙型肝炎为1.5~5个月(平均为60日);丙型肝炎为2~26周(平均为7.4周);丁型肝炎为4~20周;戊型肝炎为2~8周(平均为6周)。
4.辅助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血清病原学检测,如乙型肝炎病毒的两对半检查及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查阳性等。血清胆红素在17μmol/L以上,尿胆红素阳性。
凡急性发病,具有上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的异常结果,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即可确定诊断。
5.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诊断标准
(1)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以上)。
(2)肝进行性缩小,有肝臭气味。
(3)中毒性鼓肠,出现腹水,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食欲缺乏、频繁呕吐)。
(4)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嗜睡、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即肝性脑病表现。
(5)肝功能严重损害,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全身有出血倾向,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
(6)急性肾功能衰竭,即肝肾综合征。
6.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
(1)抗HAV-IgM阳性,提示HAV急性感染。
(2)抗HAV-IgG阳性,提示HAV感染后长期或终生存在。
(3)HBsAg阳性,提示目前感染HBV,见于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4)抗HBs阳性,提示过去曾感染过HBV。
(5)抗HBc-IgM阳性,提示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正在进行复制、增殖,处于HBV感染期。
(6)HBeAg阳性,提示大量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血液中,传染性较强,转为慢性肝炎者较多。
(7)抗HBe阳性,提示HBV感染恢复期,传染性较低。
〔鉴别诊断〕
1.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黄疸较轻,SGPT轻度升高,尿酮体阳性。在补足水分、纠正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后病情迅速好转。肝炎病毒抗原系统血清学标志可协助鉴别。
2.妊高征引起的肝损害:SGPT、AKP轻,中度升高,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伴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结束妊娠后迅速恢复。但应注意妊娠期肝炎常合并妊高征。
3.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发生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占妊娠期黄疸的1/5。临床主要表现是全身瘙痒,随后发生黄疸,产后迅速消退,再次妊娠复发。患本病一般状况好,无肝炎症状,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但不超过102.6μmol/L,呈阻塞性黄疸表现。SGPT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胆酸明显升高,且较症状出现早。常有家族史或口服避孕药后发生上述症状的病史。
4.妊娠急性脂肪肝:本病少见,但母婴死亡率均高,约85%。病因不明。多发生于妊娠36~40周,以初产妇及妊高征居多。临床特点是病情急骤发展,剧烈呕吐、上腹部疼痛、黄疸迅速加深,可并发DIC和肝肾功能衰竭。超声示强回声的“明亮肝”,灵敏度达95%;CT见大片密度减低区;在凝血酶原时间尚正常时作肝活检可确诊。
5.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有应用损害肝细胞药物(氯丙嗪、巴比妥、三氯乙烯、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史,无肝炎接触史,无肝炎典型症状。起病较重,主要表现为黄疸及SGPT升高,有时有皮疹、皮肤瘙痒,嗜酸粒细胞增高,停药后多可恢复。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兼表
妊娠期间,身目黄染,或黄染不明显,畏寒身热,头重身痛,倦怠乏力,脘腹满闷,不思饮食,小便黄,苔薄腻,脉浮弦或浮数。
二、热重于湿
妊娠期间出现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发热心烦,心腹胀满,口干口苔,纳呆恶心,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三、湿重于热
妊娠期间,身目俱黄,色泽不鲜,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胸脘闷满,口淡乏味,纳谷不香,恶心欲呕,口渴不喜饮,小便色黄,大便粘滞不爽,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缓。
四、疫毒内陷
妊娠期间起病急骤,高热不退,面目皮肤呈金黄色,尿闭便血,或皮肤斑疹,或躁动不安,或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秽浊,脉弦细而数。
〔治疗〕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与非孕期的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是相同的。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高维生素、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运用中西药物,积极进行保肝治疗。
2.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脏的药物,如妊娠时禁用四环素,尽量不用镇静药、麻醉药、雌激素。
3.预防感染,产时严格消毒,并用广谱抗生素,以防内源性感染诱发肝昏迷。
4.防止产后出血,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当有血小板下降或凝血因子减少,宜及早补充。产后应给予大量宫缩剂,加强宫缩。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湿热兼表
治法;清热利湿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
麻黄6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杏仁6g 茵陈30g 黄芩10g 石菖蒲10g 木通6g 薄荷(后下)6g 蔻仁6g 藿香10g 滑石30g 甘草5g。
加减:若表症已除或表症不明显者,可去薄荷、麻黄。
若有咳嗽、咯痰、胸闷者,加用枳壳10g,瓜蒌30g以宽胸利气下痰。
2.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茵陈除黄汤。
茵陈30g 枝子10g 茯苓20g 猪苓20g 车前草20g 生甘草10g。
加减:若肝气不畅,胁痛较甚,加柴胡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
若浊邪上犯,恶心呕吐,可加橘皮10g,竹茹15g以清热止呕。
若热邪上扰,心中烦满,加用黄连10g,龙胆草30g以清热除烦。
3.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清热,化浊退黄。
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味。
茵陈30g 茯苓10g 白术15g 泽泻10g 猪苓10g 藿香10g 蔻仁10g 石菖蒲10g。
4.疫毒内陷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活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
生地15g 茵陈10g 犀角粉3g(或水牛角20g代) 龙胆草10g 丹皮10g 丹参10g 玄参10g 黄连6g 白茅根12g 生大黄10g 赤芍10g 甘草6g 川断10g 杜仲10g。
三、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处理要点
1.预防及治疗肝昏迷
(1)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应<0.5g/kg,增加碳水化合物,使热量每日维持在7431.2kJ(1800kcal)以上。
(2)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氨及毒素的吸收。
(3)有肝昏迷前驱症状者,给谷氨酸钠(钾)每日23~46g或精氨酸每日25~50g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氨,改善脑功能。复方支链氨基酸250ml,每日1~2次静滴,也可以等量10%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可使昏迷清醒。胰高糖素1mg,胰岛素8u溶于10%葡萄糖250ml内,再加50%葡萄糖20ml、10%氯化钾8ml缓慢静滴,每日1~2次,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有调节氨基酸代谢的作用。每日给辅酶A50u、三磷酸腺苷20mg加入输液中以保护肝。新鲜血浆200~400ml,每周2~4次;人体白蛋白10~20g,每周1~2次,静脉滴注,既能补充营养又能增强免疫功能。
2.预防及治疗DIC
DIC是重症肝炎的致死原因之一,故应积极处理肝炎防止DIC发生。合并DIC需用肝素治疗时应注意首先补充新鲜血或抗凝血酶Ⅲ。肝素用量宜小不宜大,可先用25mg静脉滴注,然后根据病情及凝血功能情况再调整剂量。临产期间和产后12小时内不宜应用肝素,以免发生创面大出血。
四、产科处理
1.妊娠期:妊娠早期应积极治疗,待病情好转后行人工流产。妊娠中、晚期,给维生素C和K,并注意防治妊高征,经治疗病情仍继续进展者,可考虑终止妊娠。
2.分娩期:产前准备好新鲜血液,宫口开全后可行胎头吸引术助产,以缩短第二产程。防止产道损伤和胎盘残留,胎肩娩出后立即静注催产素以减少产后出血。
对重症肝炎,经短期保肝治疗和纠正凝血功能后,应及时行择期剖宫产术。术后应注意加强宫缩,严密观察产妇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在临产和手术前4小时应停用肝素静滴,否则创面渗血难以控制。
3.产褥期 应用对肝脏损害较小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如给青霉素、先锋霉素或氨基苄青霉素。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肝功能变化,予以对症治疗,以防演变为慢性。产妇不宜哺乳,回奶不用对肝有损害的雌激素,可口服生麦芽煎剂或用芒硝外敷乳房退奶。
五、其他疗法
1.体针
治则:疏调肝胆,健脾和胃。
取穴:阳陵泉、行间、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胆俞、脾俞。
配穴:热偏重者,加曲池;湿偏重者,加阴陵泉;黄疸重者,加阳纲、至阳。
手法:均用平补平泻法或泻法。
2.耳针
取穴:肝阳、脾、胃、三焦、肾上腺。
配穴:食欲不振,加胰胆;肝区痛,加神门、皮质下;腹胀加皮质下、胰胆、大肠;失眠加神门、心;转氨酶高,加肝阳、耳尖。
操作:双侧同用。毫针轻刺激,隔日1次,留针1小时。
六、中成药
1.急肝退黄冲剂:胶囊剂。口服,每次4粒,每日3次。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阳黄热重于湿型。
2.甘露消毒丹:水丸剂,每50粒约重3g。口服,每次6~9g,每日3次。利湿清热退黄。适用于阳黄湿重于热型。
3.茵陈五苓丸:水丸剂,每50粒约重3g。口服,每次10g,每日3次。清热利湿退黄。
4.安宫牛黄丸:丸剂。每次1丸,顿服。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适用于重症病人昏迷时用。
5.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40ml,加入5%或10%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清热解毒,凉血退黄。用于重症肝炎患者。
七、单方验方
1.茵陈30g,白藓皮30g。水煎取汁服用,日1剂。适用于急黄。
八、食疗
1.茵陈粥:茵陈蒿30~60g,白糖适量,粳米30~60g。先将茵陈洗净,水煎取汁,去渣,以汁入粳米煮粥,欲熟时,加入白糖,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每日2~3次。清热利湿,利疸退黄。主要用于妊娠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注意本方不宜以糯米煮粥,因糯米“粘滞难化”,脾胃湿热忌用。
2.枝子仁粥:枝子仁3~5g,粳米30~60g。将枝子仁碾成细末,煎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调入枝子末稍煮即成。每日分2次食用。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用于妊娠合并肝炎有黄疸者。脾胃虚弱,大便泄泻者不宜服用。另外本方苦寒性较显着,不宜久服多食。此粥苦味较浓,可酌加白糖矫味。
3.白茅根煮猪肉:鲜茅根150g(或干品50g),猪瘦肉250g(切细丝)。加水适量煮熟,酌加食盐及调料,分次喝汤吃肉。健脾益气,除湿退黄。用于妊娠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食少体弱者。
4.茵陈鸡蛋:茵陈30g,鸡蛋3枚。上二味加水500ml,煮至鸡蛋变黑时弃汤吃蛋,每日1剂,可连服。适用于湿热型黄疸。
5.肝炎药蛋:瘦猪肉100g,鸡骨草30g,山枝根30g,鸡蛋2枚。上几味加水1000ml共煮,食肉吃蛋,每日1次。适用于湿热型黄疸,本方长于降酶。
九、推拿按摩
1.阳黄
治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取穴:肝俞、胆俞、脾俞、阳纲、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章门、天枢、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
手法:取坐卧或俯卧位,双手拇指点按背部俞穴各2分钟。再取仰卧位,指按腹部各穴,缓缓用力,以有酸、麻、胀感为度,并可结合颤法。用力不可过猛,宜由轻而重进行。最后提拿足三阴,点按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各2分钟。
2.阴黄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消滞。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上脘、中脘、下脘、期门、章门、天枢、三阴交、阴陵泉、公孙。
手法:取坐位或俯卧位,双手拇指点按脾俞等背部穴各2分钟。再取仰卧位如前操作。
〔现代研究〕
据现代药理研究,茵陈蒿有利胆作用,能增进胆汁的分泌;有抑制肝炎病毒和保肝作用;并有解热作用。枝子能降低血中胆红素。临床以单味枝子煎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