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图9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213页(3716字)

图92 大黄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及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茎和根。原植物系多年生高大草本,野生与栽培均有。大黄为我国重要药材之一,除国内应用外,并大量出口。

青海、甘肃所产称“西大黄”,质坚体重,品质最佳,其内部花纹似缎面的织锦,故有“绵纹”之称;四川所产称“川大黄”。前者药材称北大黄,后者称南大黄。

【性状鉴别】

根茎及根呈类圆柱形、圆锥形、纺锤形、卵圆形或一面平坦一面隆起的块片。长3~17cm,直径3~10cm。除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有时可见呈放射状纹理的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纹及纵沟,顶端有茎叶残基。切开面多凹凸不平。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不易折断,折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颗粒性。根茎横切面髓部较宽,其中可见星点,排列成环或散在,根部横切面则无星点,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三种正品大黄的根茎切面星点排列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即根茎近顶端部分横切面具多数星点排列成1~3环,并有部分散在,根茎中下部分横切面多数星点排成1环或渐呈散在状。新鲜断面在荧光灯下显棕色荧光。

川大黄(或称雅黄):原植物为掌叶大黄及药用大黄。前者多加工成类圆柱形或纵剖成瓣块状,粗皮已除去,表面呈黄棕色或红棕色,残存粗皮为棕褐色。质坚实,断面显高粱碴,有锦纹,油性小。有的稍发松泡。微有香气,味苦。后者根茎大多横切成段或块,一端稍大,形似蹄,或圆盘状,故称马蹄大黄,厚在6cm以下,外皮未除去,棕褐色,有横纹及纵沟。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三)炮炙

1.酒制

(1)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100kg大黄,用黄酒10kg。

(2)将大黄片与酒拌匀,焖润至酒尽时,取出晾干。每100kg大黄片,用黄酒18kg。

2.蒸制 取大黄块,加黄酒拌匀,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炖制或蒸制至酒吸尽,或蒸制至内外均呈黑色,取出,干燥。每100kg大黄块,用黄酒30kg。成品称“熟大黄”。

3.制炭 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4.醋制 取大黄片,用米醋拌匀,焖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100kg大黄片,用米醋15kg。

5.酒蜜制 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加水漫过药材,用武火加热,煮约2小时至烂时,加入黄酒(100∶30)拌匀,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再粉碎,取过100目筛细粉,与黄酒炼蜜(100∶45∶40)混合成块状,置笼屉内蒸约2小时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7成干时,装入容器内,焖约10天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时取出,切厚片,晾干。每100kg大黄,用黄酒75kg,炼蜜40kg。成品称“清宁片”。

6.炒制 取大黄片,置热锅中,用微火炒黄或炒至微黄,放凉。

7.盐制 取大黄片,用微火炒至外皮微焦黑,喷入盐水。每1kg大黄片,用盐30g,水适量。

8.蜜制 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加入大黄片,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kg大黄片,用炼蜜18kg。

9.药汁制 先将大黄拣净杂质,用清水浸泡约6~8小时捞出,浸泡的水待澄清滤净泥沙杂质后,倾入锅内。每百公斤原干药加辅料(鲜车前草10kg,鲜侧柏叶10kg)与大黄分层放入锅内,用武火煮4~6小时,煮至水将近干时,加入白酒10kg拌匀,再用文火煮约10~20分钟,吸干水分,取出,除去车前草,侧柏叶,将大黄晒晾至5成干时,用刀切成7~10mm的小方块,晒干或烘干。晒时勤翻动,以免发霉。

北京中医药大学炮制教研室比较研究了生大黄、水浸大黄、酒炒大黄、酒蒸大黄、大黄炭的蒽苷含量为依次降低,此均与高热分解破坏有关。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归胃、大肠、肝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大黄苦寒泄热,有较强的荡涤胃肠积滞、泻下通便功效。为治疗积滞便秘要药。常用之热结便秘,对高热不退,甚至神昏谵语,为增强泻下通腑泄热作用,常与芒硝、枳实、厚朴等配伍,如大承气汤;治疗里实热结而兼气血虚亏或阴虚津少者,常与补气血药或养阴生津药配伍;治疗脾阳不振,冷积便秘,常与附子、干姜等温里药配伍;如温脾汤;治疗里急后重痢疾,常与黄连、木香等配伍;治疗食积腹痛,泻而不畅者,常与青皮、木香等配伍。

2.吐血、衄血、咯血及心火上炎所致目赤咽喉肿痛,牙痛等证 本品苦降,能下泄上炎之火,具清热泻火,止血之功,治疗上述病症,常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如泻心汤。临床多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3.热毒疮疡,烧烫伤 本品能内服外用。内服能清热解毒,泻下通便,治疗热毒痈肿疔疮,常与双花、公英、连翘等配伍;治疗肠痈腹痛,常与丹皮、桃仁等配伍,如大黄牡丹皮汤。本品外用能清热毒,消肿块。治疗热毒痈肿疔疖,可研末,蜜水调敷;治疗口舌生疮,可与枯矾研末涂抹患处;治疗烧烫伤,可单用粉或与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4.瘀血证 本品有较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为治疗瘀血症的常用药物。治疗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常与桃仁、虫等配伍,如大黄虫汤。治疗瘀血经闭,常与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可与桃仁、穿山甲、红花等配伍,如复元活血汤。

本品可用以治疗黄疸、淋证等湿热病证。治疗温热黄疽,常与茵陈、栀子等配伍,如茵陈蒿汤;治疗湿热淋证,常与木通、车前子、栀子等配伍,如八正散。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5~10g。外用适量。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大黄炭多用于出血症。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备注】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

本品主含蒽醌衍生物,一部分为游离状态,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部分为结合状态,如大黄酸-8-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及番泻苷A、B、C、E、F等。又含有大黄鞣质、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大量淀粉。大黄泻下有效成分是蒽苷,主要是番泻苷。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大黄有抗感染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还有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