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北京行》第68页(7956字)

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总称。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园林。

万寿山是西山余脉,古称金山、瓮山;山下湖泊称金海瓮山泊。金代完颜亮迁都北京后在山上建金山行宫。明代将泊改名西湖,并在山南坡建圆静寺等亭台楼阁,总称好山园。1750年,清乾隆为祝贺他母亲钮钴录氏的60岁寿辰,在圆静寺原址建造“大报恩延寿寺”,把山名改为“万寿山”。在建造大报恩寺的同时,又疏导玉泉诸流,把山下的湖泊作了一番改造,加宽了水域,取汉武帝在长安开昆明池的意思,把湖名改成“昆明湖”。两者合起来统称为”清漪园”。整个工程前后共用了15年的时间,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漪园等皇家园林被焚毁,园内珍宝被洗劫一空园内大部分建筑也成为废墟。慈禧执政后,于1888年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复建清漪园,并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颐和园。工程历时10年。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倾,其中水面约占3/4,园内景物众多,有殿宇3000多间。全园大体可以分为政治活动、生活居住和风景游览三个景区。政治活动区包括正宫门、左右朝房、内外九卿房、仁寿殿等,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和使节的地方。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等是当时帝后们居住的地方。风景游览区是全园的精华,分前山、后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昆明湖烟波浩淼,220公倾的水域使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前山景区建筑典雅秀丽,让人一睹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后山树木蓊郁,山道曲折,让人领略幽静之趣。风景区主要景观有排云殿、佛香阁、石舫、十七孔桥、文昌阁、谐趣园等。

颐和园的正门叫东宫门,是一座端庄厚重的古建筑。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是油彩描绘的绚丽图案。门额上大匾题的“颐和园”三字,是光绪的手笔。

仁寿殿宽七楹,原名勤政殿。为了迎合慈禧希望长寿的心愿,根据《论语》中“仁者寿”之语而改名。殿内的“寿协仁符”金字大匾,意为“执仁政者长寿”。慈禧住在颐和园的时候,就在这个大殿中“垂帘听政”。在殿内外挂一块纱帘的主要目的,是使门外的大臣们看不见她的容貌,而她却可以在殿内通过帘子看清外界的一切。她开始听政的时候,坐在光绪的后面。过了不久,她坐到宝座的正中,让光绪坐在右边。戊戌变法之后,她干脆把光绪囚禁起来,自己一人坐在大殿中发号施令。

德和园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主要由大戏楼和颐乐殿组成,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大戏楼面阔7间,前出轩5间,歇山卷棚顶,高21米,分上中下3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戏楼。舞台底层宽17米,有专供乐队伴奏的地方。舞台顶板上有7个天井,地板上有可以活动的板——地井,可以表现神仙升天下凡,鬼怪钻天入地的情节。舞台底有深井和5个水池,演戏时台上可根据剧情需要喷出水来,效果十分逼真。每年西太后做寿,三层舞台要演出相同的吉祥红,着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刘赶三等人都曾在此为慈禧演过戏。大戏楼北面是面阔七间的颐乐殿,殿内正中设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看戏时的专座。

玉澜堂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原是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内居住的地方。玉澜堂是清漪园时的旧名,由晋代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而得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命人在玉澜堂内筑起砖墙,将光绪帝幽禁于此。苦闷孤独的皇帝每天只好在这囚笼般的院子里来回走动,不断用手杖敲打脚下的砖石以发泄心中的怨恨。现在玉澜堂地上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相传就是当年光绪杖击的遗痕。

乐寿堂

乐寿堂在昆明湖畔,慈禧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月初十在此居住。乐寿堂正门紧临昆明湖,门外有一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由水路到颐和园下船的地方。院内广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奇花异卉,以谐“玉堂富贵”之音。院内有一块巨大山石,长8米,宽2米,高4米,色青润,原产房山,为明代官僚米万钟所采集。米万钟爱石成癖,本想将此石运至自己的勺园,但石头太大,运输困难,费尽钱财,几乎倾家荡产,才运至良乡,最终只得将它弃在路边,故此石又名“败家石”。100多年后乾隆皇帝路过良乡发现此石将其运到清漪园,置于乐寿堂前,就其色青且润,形似灵芝,赐名为“青芝岫”。石上还刻有乾隆及大臣们题咏此石的诗句。

乐寿堂也是慈禧用餐的地方。平时一日三餐均到堂内,堂的正中有一个宝座,慈禧吃饭坐在宝座上。临时在她面前搭三张桌子,拼成餐桌。在这张特大的桌子上,要摆128种菜肴,每种都用金底银盖的器皿盛着。此外还有50多种主食。仅粥就有30多种。每餐要耗资白银54两,约合小米5000余斤,约可供5000个农民吃一整天。当时有句民谚说:“帝后一餐饭,农民半年粮。”

长廊

长廊在万寿山南麓,沿昆明湖北岸构筑。东起邀月门,西到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整个长廊依山面水,随山势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象一条彩带将远山近水和万寿山南麓的建筑群联成一体,使颐和园内建筑多而不乱,宛若天成。长廊中每根枋梁上都绘有精美的彩画,共1.4万幅。彩画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剧曲艺等,其中有三百多幅取材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着,还有山水、花鸟、虫等写意画,有“画廊”之称。

排云殿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是乾隆为其母60寿辰而兴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专为她做寿时接受拜贺之用。排云殿之名源于晋代诗人郭璞的“神仙排云处,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意思是说来到这里如神仙驾云,畅游天宫。

排云殿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物之一,雄伟壮观,气势非凡。殿建在三面都有台阶的石台基上,高达九级,周围有白石栏杆。殿外“丹陛”的平台陈列着铜制的凤、鼎缸等物。殿内的陈设大致与仁寿殿相同。中央的九龙宝座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拜贺的座位。举行庆典时,光绪跪拜在“万寿无疆”的大匾下面,一品官跪拜在金水桥前,二品官跪拜在金水桥上,三品官跪拜在殿门外,三品以下的只能跪拜在排云门外了。每逢慈禧生日,她都要大肆挥霍民脂民膏,不仅在园内张灯结彩,还要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东宫门的沿途建立经坛、戏楼、彩棚点景。

殿内正中是九龙宝座,座上有珐琅制作的9条蟠龙。殿内东侧有一幅慈禧油画像,是美国卡尔女士于1905年为慈禧而作。据说当年美国公使卡尔进宫为71岁的慈禧作画。卡尔把她画得像个四五十岁的中年贵妇,盛妆浓抹,风韵犹存,展示出她青春永驻的“圣容”,慈禧十分珍赏,一直将此画保存在排云殿中。

排云殿的建筑布局,极有其象征意义,从空中往下看,这一组建筑很像一只蝙蝠。排云殿就是蝙蝠的肚子,两侧的长廊是两只翅膀,门前的两头铜狮子就是两只眼睛。因为“蝠”与“福”谐音,所以取蝙蝠比喻多福多寿。

当时“甲午战争”炮火已经在黄海海面熊燃烧,形势危急,经费紧缺,户部请求停止颐和园的庆寿装修工程,极力主战的光绪和一些大臣也纷纷请求停办“点景”,把这些花销用于军费。慈禧听后火冒三丈,恶狠狠地威胁说:“你们谁惹得我今天不高兴,我就要让他一辈子不高兴!”仍一意孤行,坚持作寿。花天酒地,奢侈无度。

佛香阁

“不登上佛香阁,就不算真正到了颐和园。”

佛香阁沿排云殿两边斜线上行,穿过德辉殿,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最高点佛香阁。佛香阁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阁高41米,以8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桩,阁的建筑极为精美,是一座八角形层楼,共3层24个角,檐牙高啄,飞翠流丹。上层额写“式扬风教”,中层写”气象昭回”,下层写“云外天香”。内供接引佛三尊,全身丈余,极有气势。佛香阁是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点,它高踞于全园中心将园内园外的景物组织得奇幻美妙,浑然一体,是整个画面的点睛妙笔。阁后有一众香亭,是慈禧太后礼佛之处。另有一黄琉璃殿,四周遍刻小佛像,名智慧海。意思是“佛的智慧如海”。

智慧海是座两层的宗教建筑,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仿梁承重,故俗称“无梁殿”,尤其嵌于外墙壁面的1008躯琉璃小佛为特色。

佛香阁东侧有一组木结构宗教建筑,是帝后礼佛诵经的地方,内藏“转轮藏”。转轮藏是由佛教法器演化而来的,是一贮放经文的塔形木架,中有轴通地板下,地下有机关,人可进入地道推动机关使其转动。木塔八面可以藏经,塔中配轴,推之可以转动,似一个轻经筒。过去,帝后祈祷,只要用手扶一下转动的木塔,就算把塔内的经书念了一遍。

转轮藏前有一块巨型石碑,石碑正面刻有乾隆手书的“万寿山昆明湖”六字,背面刻的是他撰写的《昆明湖记》,主要内容是叙述修竣昆明湖的始末。这块石碑通高9.87米。碑座、碑身、碑首都用巨石雕刻而成。造型雄伟,雕刻精美,是碑刻中之精品。

宝云阁

与转轮藏相对的建筑是西边的“铜亭”,又名宝云阁。亭高755米,结构与木制的亭子没有两样,但它的梁、柱、斗拱、椽、瓦、隔扇,对联等都是铜铸的。铜亭共用了207吨铜,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其铸造技术和建筑艺术属世界少见。当年侵略军烧毁颐和园,它因铜制而免于被毁。清代,每逢初一、十五,在这里举行参拜仪式,让喇嘛在这里念经,为帝后祈福求寿。阁后石壁上高约10米的莲花框是诵经时悬挂佛像用的。

清晏舫

清晏舫(石舫)在昆明湖西北岸边,始建于1755年,是园中着名的水上建筑,乾隆皇帝引唐代魏征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意建造,是一只走不动的大石船,用以象征“永不覆灭”的清王朝。舫体以大理石雕成,舫上原为中式舱楼,烧毁后改建成西式舱楼,命名为清晏舫。石舫全长36米,舱底层花砖铺地,窗上镶嵌五色玻璃。

在佛香阁以西,还有一些重要景物:邵窝、云松巢、石丈亭、清华轩,贵寿无极、听鹂馆、画中游、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楼等,不仅名字优美,而且漫步其间,更能得到一种超乎想象的美感。

石舫赏景别有情趣

两层船舫各有大镜,细雨蒙蒙之时,慈禧坐在镜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镜中雨景。每当大雨,楼顶雨水从四角的空心柱流下,由船体突出的排水龙头吐出,十分壮观。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在颐和园东南昆明湖上,是园内最大的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此桥仿北京卢沟桥和苏州宝带桥而建,长150米,宽8米,形若彩虹,横卧在南湖岛与东堤间。桥由17个发券孔组成,正中的孔最大,两侧渐小。桥栏有望柱62对,望柱上雕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桥上的石雕装饰极为精美。

为什么桥是17孔呢?据说,从桥两端哪一头看过去,总是看到正中的一个这个孔正好是第9个,因为9是帝王最喜欢的吉利数字,所以此桥用了17孔。十七孔桥对联:卧虹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蓝浆影翻明月照长空。

南湖岛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按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传统模式修造,象征神话中的蓬莱幻境。岛上松柏蓊郁,叠石林立,楼阁隐约,确似仙宫。

南湖岛上最着名的建筑为龙王庙,名”广润灵雨祠”,祠中供奉着龙王像。清代,皇帝每年都要来此进香,祈求风调雨顺。

高居南湖岛北岸假山上的涵虚堂是岛上最高的建筑,与万寿山上佛香阁遥相辉映,光绪时,慈禧沿乾隆旧制,在此观看海军演习水操练。

在颐和园东堤岸边廊如亭北,于清乾隆年间(1755年)用铜铸造而成,被称为“金牛”。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时,每治完一处就铸铜牛沉于水底镇压水患。唐以后,改将铜牛放置在岸上。昆明湖的铜牛也是为了镇水患的。另有一种说法铜牛是牛郎,西堤豳风桥住着织女,二人以“天河”(昆明湖)相隔。这只铜牛长1.75米,高1.14米,横卧在刻有海浪纹的青白石座上,铜牛背上刻有乾隆所书《金牛铭》,共80字。铜牛神态生动,形象逼真,技法精湛。

谐趣园

谐趣园在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乾隆帝下江南时,游江苏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十分喜爱,回到京城后命人在万寿山依样仿建,1751年建成,起名惠山园。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谐趣园的13处亭、台、堂、榭全部绕中间的荷苍池展开,一步一景,趣味无空。园的两头有玉琴峡,是仿寄畅园的八音涧而建。王琴峡利用天然地势引来后湖的水,造就了一道山泉,营造出江南园林小桥流水的景致。荷池东边的知鱼桥,桥身低平,接近水平,是观鱼、垂钓的好地方。当年慈禧驻园时常在此垂钓。谐趣园里藤青柏翠,柳绿花红,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特色,故有“园中之园”的美称。

取意于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一亭一径、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步步皆奇趣”、“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惠山园因此而改名为谐趣园。

谐趣园八景是:

载时堂、墨妙轩、就云楼、澹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洞。

西堤六桥

从石舫往西,经界河桥即可走上湖对岸的西堤,那里有一种天然的幽趣。这里乱石为岸,堤或阔或狭,一任天成。桃柳随风飘然起舞。蜿蜓的长堤由“界湖”、“豳风”、“玉带”、“镜桥”、“练桥”、“柳桥”等六座风格各异的湖桥连缀起来,号称“西堤六桥”。西堤仿杭州苏堤而建,杭州有“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景观,故昆明湖的西堤亦建有六条桥,遍植桃花杨柳。

西堤六桥中以玉带桥最着名。它是一座高拱石桥,桥身以汉白玉和青石砌成,桥顶弧度很大,呈驼峰状,俗称“罗锅桥”,造型十分精美。桥栏用汉白玉雕砌,有望柱60对,上面刻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桥拱高而薄,形若云带。半圆形的桥洞,与水面倒影相映,酷似一轮透明的满月。据说,此桥系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去玉泉山的通道。桥的东西两面刻有乾隆的御题。东面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慈禧很爱游西堤,她有时化装游湖,曾扮过渔婆,李莲英扮渔公,在幽风桥前合过影。相传慈禧倒骑驴过玉带桥呢!

多宝琉璃塔

多宝琉璃塔在万寿山后山东部的半山上,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7级8角攒尖的琉璃佛塔,高16米。镀金宝顶,玉石为台,五色琉璃檐,各层颜色不同。四、六、七层,每层都有拔券门,各面都有浮雕佛像,共596个。朝日夕辉,投射到塔身时,溢彩流光,与周围的绿洲相辉映,越发绚丽夺目。所以有“宝塔映日”之称,实为后山迷人一景。

瓮山:

得名于一个怪诞的传说。据说当时金山上住着一个老头,很懂养生之道。一天,这位老人在山腰采药时,发现了一块很大但中间又凹下去的岩石,凿开一看,原来其中有一个古代的石瓮,四周刻的花纹已经模糊得不可分辨了,可是里头还有几十种东西。这个老头就把石瓮搬到山的西边,立了一条谶语说:“石瓮徙,帝里贫。”到了明朝嘉靖年间,这个石瓮突然不见了,而明朝也就开始衰败下去。这个传说轰动一时,人们因此把金山改名为“瓮山”。

北京的三山五园:

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合称为“三山五园”。

游览指南:

乘301、303、332、346、362、374、333、394、904、384等路车可达

电话:62881144 票价:通票25元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图又遭践踏破坏。1903年,慈禧再次重修颐和园,但难复旧貌。因此,有人写诗说:“湖山不解兴亡恨,偶向昆明话劫灰;我到此园长太息,石舫铜亭心历历。”

颐和园东宫门外的大牌楼,楼额正面“涵虚”二字隐喻湖水,背面“秀”二字暗指山色。

上一篇:古观象台 下一篇:香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