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33页(1621字)

研究劳动领域中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劳动与社会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对社会的作用,一是社会对劳动的作用。前者主要是指劳动的社会职能和作用,例如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人类自身的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后者则主要是指社会对劳动的决定或制约作用,例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和程度、社会的文化思想和心理状态等对劳动者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所起的作用。

无论是劳动对社会的作用,还是社会对劳动的作用,都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揭示与把握这种规律性,探求劳动与社会之间的多方面联系,是劳动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

劳动社会学通过研究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揭示劳动与社会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个人的行为。如劳动者的各种需要、动机和目的与他们行为之间的关系,劳动的价值观,劳动的满意感等。(2)集体(群体)的行为。如劳动集体的特征,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中信息的沟通等。

(3)领导行为。如领导者的职能、权威、品质,领导素质的评价、培训及决策行为等。

(4)劳动性质和劳动内容,人、机和劳动环境的安排。(5)劳动行为的测量和评价,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6)劳动社会学在企业管理和劳动管理中的应用等。

法国是西方劳动社会学形成和发展较早的国家。

乔治·弗里德曼是法国劳动社会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他就开始研究劳动社会学。

1952年,法国建立了劳动社会科学研究所,1959年创办《劳动社会学》杂志,成为法国劳动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论坛。1964年,弗里德曼与纳维利合着了法国第一部《劳动社会学概论》。西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与工业化密切相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是批判泰罗制,如批判劳动的非人道化等。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的研究则偏重于技术进步与劳动进化。60年代的中心课题是工业的科层化和工业企业管理。

70年代前半期社会冲突成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后半期则主要研究社会调节机制。近年来,西方劳动社会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有;技术进步对劳动状况和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异化和劳动人道化问题;劳动力市场的变动和利用等。

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曾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劳动问题研究专着,为50年代末苏联劳动社全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50年代后期,苏联围绕劳动的满意程度及其作用的主要原因,职业观、职业选择问题,提高工人的教育、技术水平,劳动和业余时间的有价值意愿等问题开展大规模调查,并出版了许多研究着作。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各国对劳动内容、劳动性质、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劳动结构和劳动种类各个领域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同时还扩展到研究劳动和社会形式和条件,如劳动的集体性和个体性,物质刺激和道德刺激,对劳动的满足程度以及从社会主义劳动向共产主义劳动过渡的途径和方式。

代表性着作有:苏联赫纳雷洛夫《劳动社会学》(1982)、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劳动社会学》(1979)、民主德国施托贝格《劳动社会学(1978)。我国自1979年开始着手译介和研究这门学科,尚属初创阶段。

赵履宽与王子平合着的《劳动社会学概论》(1984)是我国第一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劳动社会学的理论专着。作者从个人、集体、社会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劳动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劳动力资源的社会开发,劳动就业,社会职业,劳动集体中的人群关系和领导,劳动的社会控制,劳动的社会鼓励,劳动的社会化与劳动者的现代化等。

。【阅读书目】:

《劳动社会学概论》,赵履宽等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