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343页(1202字)

【作品赏析】:

描绘锦绣江山的题材在两宋之际非常普遍,画家们通过笔墨倾诉对沦丧的国土的依恋和统一祖国的愿望,也激发着人们保卫山河的决心。

这不仅顺应人民的愿望,也适合统治阶层的心理,因此得到了大发展。仅以同类题目命名的长幅巨制即不鲜见,如王希孟《江山万里图》、赵芾《江山万里图》等。本图无款,卷末有元鉴书博士柯九思题:“江参字贯道千里江山图真迹。”

江参此卷可作为南宋江南画风的范例。

画家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自然,有山有林,峡谷中有静谧的寺院;有水有桥,港汊中有荡漾的渔舟;还有时断时续弯曲的小路,山峰烟云笼罩、水汀沙洲淡远。在宏博深邃的大自然景色中,人类的活动显得十分渺小,强调了千里江山的浑然气势。北宋末南宋初年,正当南宋院体画的形成期,此卷显现的水陆交融的微茫世界堪称“一片江南”,达到了画家理想中的境界。《图绘宝鉴》说江参“居霅川,深得湖天之景,平远旷荡尽在方寸”,这大概是其画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画家在构图、空间表现和造型上受到北宋北方山水画的影响,画卷一方面呈现江南意味,同时又具有北方山峰水际的特点,尤其中远山的造型处理,既有北方雄伟峻厚层层叠叠的险峰,也有江南青翠秀丽起伏绵延的丘陵。作长卷最难于置阵布势、变化多端,既不重复又要统,一。这里,画家在那种几条斜线重叠的程式化构图法中,费尽心机选择中心、布置焦点、寻求变化、使平远和高远相结合,造成深远之势。卷面采用了上下移动的焦点,卷首近于水平视角,而卷末近于俯瞰式描写,中央部分动线和形有所变化,给强弩之末的长卷以补救,使之统一协调起来。

但另一方面,造型变化上有些单调,山显得象近似形的堆积,树林也重复同样的形体。

江参的笔墨技法也是融南北两方的,画史云:“或谓巨然师董源短笔芝麻皴,参则师巨然泥里裹钉皴。”董、巨虽同属江南画派,但巨然画风是带北方色彩的。

从画卷中看,江参不仅师承董、巨江南画派,也吸取了荆、关一路北方形式。

他在表现北方型高山巨壑时以短笔皴为之,而远山和近景水汀则用“水墨晕章”技法和长笔皴,两类技法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不过,也应当看到树林和苔点过于纷乱而欠和谐。

通过这一长幅巨制(此图为局部),江参融南北画风于一炉,展千里江山于笔下,显现了独特风格。

【作者介绍】:

江参,字贯道,浙江二衢人,活跃于南宋初,擅长山水画。

其人“形貌清癯,嗜香茶以为生”,其画“学董源而豪放过之”。平生不甚得志,晚年被召到临安,在受皇帝召见的前一天晚上死于客舍。

宋 江参 卷 绢本 墨笔 纵46.3厘米 横546.5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一篇:小雅鹿鸣之什卷 下一篇:醉僧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