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62页(750字)
道教早期经典。又名《太平清领书》。其作者与时代现在都是一本糊涂账,相传为东汉末年的于吉得之于神仙,因有人举报其中多妖妄不经之语,于是就藏了起来,后来不知怎么就落在了巨鹿人张角手中。张角从中得到启示,创立太平道,以为人治病为名,发展了几十万信徒,最后终于酝酿成功改变历史的“黄巾起义”。这中间的关键人物是于吉。据后来道书的记载,于吉是山东琅玡人,患有癞病,百药无效,便天天向太上老君祈祷。太上老君被他的虔诚感动,就命令仙人帛和传给他一部神书,于吉得神书后,癞病立刻消除。后来,于吉读通神书,为人治病,无不应验。这部神书就是《太平经》。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三国之时,于吉往来东吴,用符水为人治病,很多人都信以为神。孙策非常嫉妒他,就把他捉来,绑在烈日之下,要他求雨,果然大雨如注,孙策更气,就把他杀了。但孙策总觉得有些心神不宁,每当独坐之时,就感到于吉在他身边;照镜子时,又看见于吉在镜子里面,仔细一看,又没有了,看来看去,都是这样,吓得孙策扔掉镜子,大叫起来,以致旧疮进裂,很快断了气。但有人认为,这个于吉是“假冒伪劣”,可能是他的弟子冒名。现代学者大多倾向这种看法:《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众人之手长期累积而成的一部“集体工程”,于吉可能是最后定型者。《太平经》主要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即真人问,神人答,来构筑早期道教“天人合一”的神学体系,阐释神仙不死、长生久视等宗教观念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思想。据作者自称,着此书的目的是“致太平”,故名《太平经》。《太平经》篇幅浩繁,在长期的流传中,渐渐散失,到明朝正统年间编纂《正统道藏》时,就只剩下三分之一的残本。除此而外,我们能够看见的便是唐末道士根据《太平经》缩编的《太平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