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侵染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35页(16450字)

(一)柑橘青霉病和绿霉病

青霉病和绿霉病,一直被视做贮运期间的重要病害,烂果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高为50%~70%。

1.症状

青霉病和绿霉病病状很相似。发病初期果皮软化,水渍状退色,用手轻压极易破裂。此后在病斑表面中央长出许多气生菌丝,形成一层厚的白色霉状物,并迅速扩展成白色近圆形霉斑。接着又从霉斑中部长出青色或绿色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由于外缘由菌丝组成的白色霉斑扩展侵染快,几天内便可扩展到全果湿腐。橘园发病一般始于果蒂及邻近处,贮藏期发病部位无一定规律。

2.病原

青霉病病原为青霉属的白孢意大利青霉菌Penicillium italicum Weh.病菌分生孢子梗无色,具膈膜,先端数次分枝,呈帚状;孢子小梗无色,单胞,尖端渐趋尖细,呈瓶状。小梗上串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近球形至卵圆形,近球形者居多。

绿霉病病原为青霉属的指状青霉菌P.digitatum(Fr.)Sall.病菌分生孢子梗与前种相似;孢子小梗单胞,无色,中宽,上下稍狭细,呈细长纺锤形。小梗上分生孢子3~6个串生;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形至圆柱形。

3.侵染途径

青霉病和绿霉病的病原遍布全球,一般腐生在各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经伤口侵入柑橘果内,也可经皮孔直接侵入。在贮运期间,也可通过病、健果接触而传染。果实腐烂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被空气中的水气吸收产生稀碳酸而腐蚀果皮,并使果面pH呈酸性环境,促使病菌加速侵染,更导致大量烂果。

4.发病条件

(1)温度和湿度。青霉菌生长温区为3~32℃,以18~26℃最适;绿霉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略高于前者。所以贮运中前期多为青霉菌,腐果后释放出生物热能,促使果堆温度升高,后期绿霉病发生重。二者在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发病迅速。

(2)伤口。虫伤和采运过程中机械损伤,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侵染。空气中的细菌从伤口侵入造成伤部腐烂产酸,促进青、绿霉菌的繁殖。

(3)贮运管理。果实采收后,水分含量大,呼吸作用未停,释放的生物热能多。如现采现包装,即予贮运,造成果群中温度高、湿度大,利于病菌侵染危害。

5.防治方法

(1)橘园防治。①结合防治柑橘炭疽病、矢尖蚧等,采果后全园树株喷一次0.5°Bé的石硫合剂。如气温较低,可加到1°Bé。②冬季施肥时,翻一次园土,把土表霉菌埋于土中。合理修剪,去除荫蔽枝梢,改善通风透光环境,减低株间过高的相对湿度。③9月中旬,喷1~2次杀菌剂保护,特别是要尽量喷到果。药剂选用常规品种,如托布津、退菌特、波尔多液等。

(2)贮藏期防治。①选择晴天采果,轻采轻放,不让果损伤。挑出虫伤果和机械损伤果。②用50%多菌灵600倍加兑200mg/kg的2,4-D混液浸鲜果1min,晾干水分后再包箱。③精选无伤鲜果,置放3d再用单果薄膜单果包装入箱。④用特克多1000mg/kg+2,4-D200mg/kg可使发病率控制在3%~12%,略优于多菌灵。经贮藏后,处理甜橙的品质、风味差异不大。甜橙若浸果1min,全果残留不超过极限量10mg/kg,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1981年建议的最高残留量极限(MRL)。甜橙、化州橙、蕉柑、温州蜜柑、沙田柚等品种处理后贮藏3个月以上,好果率一般达90%以上。⑤用仲丁胺100倍液+100mg/kg伊迈唑+150mg/kg2,4-D或仲丁胺100倍液+100mg/kg伊迈唑+赤霉素(GA3)100mg/kg对红橘和蜜柑有较好的防腐效果。⑥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用特克多500mg/kg+抑霉唑166~332mg/kg可兼防黑腐病。

(二)柑橘疫腐病

柑橘疫腐病造成烂果又称“褐腐病”。宽皮橘类、甜橙、柚、柠檬均可被害。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台湾均有发生,但以四川较为普遍。凡是秋季果实成熟期间,常阴雨绵绵,疫霉菌得以侵染果实,引起大量落果,贮运期继续传播危害。

1.症状

在田间,危害树干基部引致树皮腐烂时称“脚腐病”,主要危害地面上下10cm的根茎部。病斑中部腐烂,黄褐色,常有酒糟味,边缘水渍状,潮湿时渗出胶液,干燥时胶液凝于树皮表面。一般不危害木质部,若向下蔓延,进一步导致根腐。受害果实,往往先发生于近地面果实,初为淡黑色圆斑,逐渐发暗,不凹陷,革质,有韧性,指压不破,最终软腐后有刺鼻味。高温高湿时,病部生出稀疏白霉层,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2.病原

由鞭毛菌亚门卵菌纲的多种疫霉引起。一般引起脚腐的病原是烟草疫霉寄生变种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 var.parasitica(Dastur)Waterhouse,此外还有P.citriphthora,P.capsici等;引起果腐的主要是柑橘褐腐疫霉P.citrphthora(Sm.&Sm.)Lenonian,其他还有P.citricola,P.cactorum,P.boehmeriae,P.capsici等。上述引起脚腐的烟草疫霉寄生变种也可造成烂果。

国外疫霉危害柑橘的种类更多,至少有10种。国内外类似的,最主要的病原菌是P.citriphthora和P.nicotianae var.parasitica,后者兼致脚腐。

柑橘褐腐疫霉的孢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孢子囊乳突明显,囊顶生、侧生、间生或近合轴生,形状多样,卵圆形、柠檬形、倒圆锥形或瓶形;游动孢子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数十个,游动孢子肾形或椭圆形,变成静孢子后呈近圆形;厚壁孢子球形,顶生或间生,淡褐色。未发现有性孢子。在水中,菌丝分枝处常膨大(郑一敏,1989)。该菌是要求中温的疫霉,最高温约32℃,最适温25~28℃。在我国已有多处报道使柑橘果腐。

3.侵染途径

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在土壤内,或以菌丝状态在病残组织或田间的病树上越冬。各种患病寄主亦是菌源场所。结果期间阴雨连绵,游动孢子随雨水溅到果上侵入危害。水源较多的柑橘园,灌溉水常起传播孢子的作用。病果一旦混入箩筐,运输期间继续接触传病。通常受侵染的果实采后10d内就发病,但也有少数可潜伏1~2月才发病。由于病菌可侵入种皮,褐腐病果的种子往往带菌。

4.发病条件

有利于果腐发生的因素最主要是结果期有较长时期的阴雨天;对脚腐则主要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过湿,排水不良,或种植过于靠近水源。此外,偏施氮肥的病重,树冠下部或下垂枝上的果实病多;地窖贮藏较通风库贮藏的病重。

5.防治方法

(1)必须采前防病。采前一个月内,喷施25%瑞毒霉5000倍液2次。

(2)采后以上述瑞毒霉1000倍液浸果,可结合多菌灵、特克多防治青、绿霉病(但瑞毒霉尚未被各国批准作为柑橘采后防腐剂使用)。

(3)以48℃温水或2%苏打水浸果2~4min(温度应准确控制,当天新采的果不易急于处理)。

(4)贮藏中,尤其初期,翻捡剔除烂果。

(5)用抗病砧木、高接、涂白、热水消毒苗木等措施可控制柑橘的脚腐发生。

(三)柑橘酸腐病

柑橘酸腐病又称白霉病,是柑橘贮运中常见且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偶尔也危害树上的果实。近些年,各地对青、绿霉病加强防治后,酸腐病发生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柑橘贮运中的重要病害。若与青、绿霉病和褐腐病混合发生,腐败速度大为加快。柑橘类中,尤以柠檬、酸橙最易患酸腐病;橘类、甜橙类的发病也很严重。

1.症状

酸腐病只危害果实。一般发生于成熟或生理衰弱,特别是贮藏较久的果实。目前各地许多果园,未成熟便采收的青果极少发生。虫害(尤其是吸果液蛾危害)、风害、裂果造成的各种果皮损伤使酸腐病菌更容易侵入。

果实受侵后,出现水渍状斑点,病斑扩展至2cm左右时便稍下陷,病部产生较致密的菌丝层,白色,有时皱褶呈轮纹状,后表面白霉状,果实腐败,流水,并发出酸味。

2.病原

柑橘酸腐病的病原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丝孢科、地霉属。以往此菌称为酸橙节卵孢菌Oospora citri-aurantii(Perr.)Sacc.et Syd.属于同科的节卵孢属。该菌有少量的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侧生于菌丝上,分枝少,无色。分生孢子10~20个串生于分生孢子上,长圆形至圆筒形,两端钝圆或平切状,有时为球形,单胞,无色,含有油球和颗粒状物。老菌丝可分裂成无数的球形至圆筒形孢子或孢子状细胞。

1972年Butler在波多黎各的土壤内分离到白地霉的有性世代,为子囊菌,学名Endomyces geotrichum Buter & Peteron。

3.侵染途径

酸腐病菌为腐生菌,果实贮藏期间从果皮伤口侵入。在高温密闭条件下,溃烂病果流出大量发生孢子的汁液,污染健果,重复侵染。病果散发出的酸臭气味招引果蝇舔食和产卵,也可能有利于孢子的扩散和传播。

4.影响发病因素

(1)温度。病菌需要相对稍高的温度。在26.5℃时生长最快,15℃以上才引起腐烂,10℃以下腐烂发展很慢,在24~30℃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下,5d内病果全腐烂,并且邻近果实也会因接触而感染受害。

(2)伤口。病菌虽为伤夷菌,但对伤口浅的果实不易很快入侵,往往需要较深的伤口,故一些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吸果夜蛾在造成伤口方面起较重要作用。

(3)湿度。除非伤果的果皮有较高的含水量,且大气湿度较大,否则即使成熟果实也不会很快出现酸腐病斑。

(4)成熟度。未成熟果实具有抗性,成熟或过熟的果实则易感病。

5.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吸果夜蛾,或采收时不用尖头剪刀,小心造成伤口。

(2)低温贮运。一般果温低于10℃几乎完全抑制酸腐病,但柠檬在10℃中贮藏时间过长,会引起生理伤害。

(3)缩短贮藏期。

(4)收获后药剂浸果迄今尚无良药。目前最有效的农药双胍盐因致癌而被禁用。多菌灵、苯莱特、特克多均无效。

据国外资料,邻苯基酚钠(SOPP)对酸腐病有一定的作用,通常以0.8%~1.0%浓度浸果1~2min。该药无内吸性,但有亲脂特性,即对处理前已造成的伤口,因其果皮细胞破裂,该药可在伤口处聚集而阻止病菌侵入。但浸药后在贮运过程中再造成新伤口时,则不能阻止病菌入侵。此外,邻苯基酚钠易生药害,使果皮变褐,浸果后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可包装贮藏。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生产上还不宜广泛应用。

(5)抑霉唑是目前防治酸腐病效果相对较好的药剂,常用500~1000mg/kg浸果处理,美国已广为应用。

(四)柑橘黑色蒂腐病

黑色蒂腐病又称焦腐病,主要危害贮运期柑橘。成熟的果实采收后2~4周较易发病。果实腐烂的速度比褐色蒂腐病快,亦能在田间危害枝干、果实,但不危害青果。该病是柑橘种植区常见病害之一。宽皮类橘、甜橙、柚、柠檬均可受害。

1.症状

初在果蒂周围出现水渍状、柔软病斑,后迅速扩展,病部果皮暗紫褐色,缺乏光泽,指压果皮易破裂撕下。蒂部腐烂后,病菌很快进入果心,并穿过果心引起顶部出现同样的腐烂症状。被害瓤瓣与健瓣之间常界限分明。烂果常溢出棕褐色黏液,剖开烂果,可见果心和果肉变成黑色,无明显病斑,最终枯死,其上也密生黑色分生孢子器。被害枝条呈暗褐色,无明显病斑,最终枯死,其上也密生分生孢子器。

柑橘遭受冻害、日灼,特别易被此菌寄生而致死。田间的果实一般不发生,除非伤果、虫果或过熟果。果实成熟后,虽然有时也可被害,但自然着色的果实比用乙烯人工催熟转黄的果实发病轻。

2.病原

该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异名Diplodia natalensis Pole-Evans,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真菌。寄主上的分生孢子器形成较晚,初埋生,后渐突出,单生或聚生,直径0.8mm,洋梨形至扁球形,黑色壁,几层细胞,咀喙短,有时2~3个生在1个子坐内;分生孢子梗单生,可有膈膜和分枝,产孢细胞圆柱形至近梨形,环痕型,无色;分生孢子顶生,未成熟的孢子单胞,近卵形,无色,壁光滑,内含物往往颗粒状,基部几乎平截,有时壁较厚;成熟的孢子椭圆形,近椭圆形,双胞,膈膜处稍缢缩,暗褐色,壁稍厚而平滑,上有纵纹;分生孢子器内有时有许多侧丝。其有性态为Physalospora rhodina Berk.et Curt.apud Cke.为子囊菌,Shoemaker将其易名为Botryosphaeria rhodina(Berk.et Curt.)Shoemaker,我国迄今未在柑橘上发现。

此菌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寄主很多,还危害香蕉、芒果、番木瓜、番石榴、油梨、南瓜、芋头等,是果蔬贮藏期间着名的病原真菌。但在温带致病性很弱,多呈腐生状态。本菌分生孢子成熟后不易萌发,生长最适温30℃,25℃时生长减慢。

3.诊断要点

本病初期易与柑橘褐色蒂腐病及疫病混淆,通常蒂腐病病部的果皮较坚韧,指压有革质柔韧感,不像本病初期的病部果皮易压破;诊断该病可将病部先用刀划破,然后保湿2~3d,在下刀口附近产生稀疏的白霉状物。虽然上述3种烂果果皮色泽都会转深,但只有焦腐病可呈黑色,及至后期,焦腐病果的病部便明显产生黑色小粒(分生孢子器)。

4.侵染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枯枝及其他病残余组织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雨水飞溅到果实上,在萼洼与果皮之间潜伏,或在托盘的坏死组织上腐生,能耐较长时间的干燥环境。采后在适宜条件下,由伤口,特别是果蒂剪口,或自然脱落的果蒂离层区侵入(一般在离层产生前不能入侵)。一旦入侵,发展很快。故贮运期间的病果来自田间,贮运过程中并不继续接触传播,因为此时腐烂的病果往往尚未形成孢子。

5.发病条件

(1)冬季遭受凉害、栽培管理不善、树势衰弱,发病较多。

(2)果蒂脱落、果皮受伤的果实容易被害。

(3)乙烯脱绿时,用量过大会加速腐烂。例如乙烯浓度50mg/kg比10mg/kg处理的发病果实明显增多。若处理时间超过48h,将使病菌侵入果实深部,更难药防。

(4)温度28~30℃,果实腐烂迅速。果实逐渐成熟过程中多雨,发病亦较多。

6.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树势,避免寒害。

(2)早春结合修剪,烧毁病枯枝。

(3)采收时,尽量减少和避免产生伤口。

(4)正确使用乙烯催熟。

(5)采收后,结合防治青、绿霉病,做防腐浸果处理。若能在田间后期喷1~2次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可减少贮运期间发病。

(五)柑橘褐色蒂腐病

1.症状

褐色蒂腐病与黑色蒂腐病这两病危害果实的初期症状很相似,通常都是环绕蒂部开始发病腐烂,故统称蒂腐病。有时也从果顶和其他伤口处先发病,病部先退色,柔软水渍状,渐变为淡褐色至褐色圆形病斑,柔韧似革质,以后两病斑状略有不同。褐色蒂腐病从蒂部逐渐向脐部扩展,色泽加深,橘类病部变为淡黄褐色至黄褐色,甜橙病部扩大到果面1/3~1/2时,变为褐色至深褐色,故称褐色蒂腐病。病部边缘常呈波纹状,最后可使全果腐烂。由于病菌在果实内部扩展比在果皮快,当果皮变色扩大到果面1/3~1/2时,果心已全部腐烂至脐部,故又称“穿心烂”。沿果心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向脐部很快扩展,并达到瓤瓣间及果皮白色部分,使之变色腐烂。在温暖高湿的贮藏条件下,病果迅速腐烂,有时在病果表面亦长有白色菌丝体,并形成灰褐色至黑色的小粒点状分生孢子器。

2.病原

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内的Diaporthe medusaea Nitschke异名D.citri(Fawcett)Wolf,通常在果实上发现的均为其无性态Phomopsis cytosporella Penz.et Sacc,异名P.citri Fawcett。分生孢子器略呈扁球形至不规则形,有孔口。分生孢子有两种,甲型的卵形,无色,单胞,不易发芽。子囊壳通常只在被害枝干干枯后才形成。子囊壳球形,单生或聚生,埋在树皮下的黑色子座内,直径420~700μm,喙细长,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渐细,长为200~800μm,突出于子座外而呈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形,单层壁,顶部壁特厚,中有狭沟通向顶端,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分膈处缢缩,长椭圆形或纺锤形,含油球4个。

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7~35℃,最适温20℃左右。产生分生孢子的适温近24℃。卵形分生孢子在含有柑橘叶片浸出液的水中可萌发。

3.侵染途径

病菌的寄生性不强,需要伤口或植株衰弱的情况下才能入侵危害。但Holliday(1980)报道亦可主动侵入寄主角质层。通常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枯枝及死树皮上越冬,枯枝上的分器为初侵染源。终年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风、雨、昆虫等传播,暴风雨使病害大大扩散。一般子囊壳即使产生,数量也较少,在病害循环中作用不大。贮运期间的病果,来自田间已被病菌侵入的果实。此菌亦有被抑侵染的特性,侵入蒂部和内果皮后,潜伏到果实成熟才发病。贮运期间,病果接触传染的机会很少,除非运输期过长,箩筐内湿度过大,有的病果严重腐烂并长出白霉状的菌丝体及黑色分生孢子器,故基本不再侵染。

4.发病条件

(1)低温是诱发该病的主导因素,在冬季气温较低的地区,容易随寒潮及早霜而发生。柑橘树冻伤,被害尤其严重。

(2)果蒂干枯脱落、蒂部受伤及采收时果柄剪口,是褐色蒂腐病菌的主要入侵处。

(3)高温高湿有利发病,特别在贮运期间。展叶期及花瓣脱落后3个月的温湿度对发病影响较大,并影响贮运过程中的病情。

(4)栽培管理不善,树势衰弱,往往先是枝干被害,以后继续影响果实发病率。

5.防治方法

主要应控制田间发病。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做好防寒,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2)早春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梢、枯枝等,集中烧毁,以减少果园内的菌源。

(3)对已发病的柑橘树,春季彻底刮除病组织,并以1%硫酸铜、50%多菌灵100倍液或康复剂消毒保护伤口。

(4)结合防治疮痂病、炭疽病,在结果初期或开花前,喷施50%托布津或多菌灵500~800倍液。80%大福丹用400~500倍液喷施亦有效。

(5)采收时尽量减少伤口,采收后结合青、绿霉病防治做浸药防腐处理。

(六)柑橘炭疽病

柑橘炭疽病是我国柑橘产区普遍产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发病严重时引起大量落叶,枝梢枯死。在贮藏运输期间,还常引起果实大量腐烂。

1.症状

果腐型主要发生于贮藏期果实和果园湿度大时近成熟的果实上。大多从蒂部或近蒂部发病,亦可由干疤型发展为果腐型。病斑初为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果皮先腐烂而后内部果肉变为褐色至黑色腐烂,有时数斑愈合成大斑块,终至全果腐烂。在果园烂果脱落,或失水干缩成僵果,经久不落。湿度很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后变灰绿色的霉层,其中密生小黑烂点或橘红色黏质小液点。

2.病原

本病是由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侵染所致,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刺盘孢属。引致叶枯型症状的叶生盘长孢菌Gloeosp orium foliicolum Nish.是本病菌的同物异名;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疔座霉科,小丛壳属。分生孢子盘初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褐色或黑褐色,直径为90~270μm。在病枝、叶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盘通常不产生刚毛,只在叶和果的慢性型病斑上才产生刚毛。稍弯曲,常有1~2个膈膜。分生孢子梗呈栅栏状排列于分生孢子盘内,圆柱形,单胞,无色,内含1~2个油球。病菌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1~28℃,最高35~37℃,最低9~15℃,致死温度为65~66℃1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3.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和病果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部越冬。翌年春季,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或越冬后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侵入寄主引起发病。根据观察,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来自枯死枝梢及病果梗,少数来自叶片上的病斑。只要温湿度条件适宜,枯死病枝上几乎全年都可产生分生孢子,尤以当年枯死的病梢上产生的数量最多。上一年的枯死病枝到了下年9月以后,就逐渐失去产孢能力。在柑橘生长季节,每逢雨后在柑橘园中都可捕捉到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22~27℃条件下的水滴中,经过4h的萌发率可为87%~99%,芽管从伤口、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组织。

4.发病条件

(1)高温多湿的气候有利田间发病。冷害、水旱灾害、缺肥及虫害严重都使植株抗病性降低而使炭疽病增加。

(2)乙烯催熟中,最佳退绿所用的乙烯浓度大,往往刺激病菌的附着胞形成侵染菌丝而发病较多。

5.防治方法

病菌呈被抑侵染,故防治重点应放在田间防治。只有在田间防病的基础上,采后防治才有明显效果。广东省一些地方用特克多1000mg/kg+2,4-D200mg/kg主要针对青、绿霉病的防腐处理,对炭疽病防治效果也较好。

(七)柑橘干腐病

柑橘果实干腐病,是贮藏的常见病害,橘园中也偶见发生。在通风透气的贮库中,此病的发病率稍高,反之青、绿霉病及黑腐病、褐腐病、酸腐病、蒂腐病等则发生严重。

1.症状

初期症状呈圆形略退黄的湿润斑,果皮发软。继而病斑向四周扩展,渐呈褐色至栗褐色,革质干硬,稍下陷,边缘病健界限明显,形成干疤。病部大多发生在蒂部及其四周。在高温适湿情况下,病菌可由蒂部侵入果实心柱,使果柱及种子受害。一般情况下,病菌危害果皮,不侵害果肉或浅侵入紧贴病斑皮下的果肉。果园症状与炭疽病发生在蒂部四周的干燥斑极难分别,气候干燥常挂果上,多雨时易脱落。落地果由于湿度大,病部长出白色气生菌丝,后期菌丝丛中出现红色霉状物,以此与炭疽病菌相区别。

2.病原

主要由链孢菌属的多种真菌引起,国内外分别报道的病原有十多种,分离频率高的是:小孢串珠链孢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var.minus Wollew.、腐皮链孢菌F.solani(Mart.)App.et Wolknw、尖链孢菌F.oxysporum Schlecht.、砖红链孢菌F.lateritium Ness和异孢链菌F.heterosporium Ness等。

3.发病条件

主要危害温州蜜橘和甜橙类果实,柚不被侵害。初侵染源来自腐烂的有机物或运贮工具中的分生孢子,采收季节如遇多雨天气,菌传播量多。10~15℃下贮藏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1)晴天采收果实,选无伤口的健壮果贮藏。

(2)贮藏装箱时,用200mg/kg的2,4-D对8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稀释液浸果2min。2,4-D能防止果柄脱落,病菌难以侵入;多菌灵能杀死果皮外的分生孢子。

(3)注意调节贮藏期的温湿度,特别要让果实呼吸作用的气体能畅排。

(八)柑橘黑腐病

1.症状

柑橘黑腐病主要危害贮藏期的果实,亦危害生长期的果实和枝叶。成熟和贮藏期果实发病表现为心腐、黑腐、蒂腐、干疤等症状。

(1)心腐型,又称黑心型。病菌自果蒂部伤口侵入果实中心柱(果心),沿中心柱蔓延,引起心腐。病果外表完好,无明显症状,内部果心及果肉则变墨绿色腐烂,在果心空隙处长有大量深墨绿色绒毛状霉。橘类和柠檬多发生这种症状。

(2)黑腐型。病菌从伤口或脐部侵入,初呈黑褐色或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后稍凹陷,边缘不整齐,中部常呈黑色,病部果肉变为黑褐色腐烂,干燥时病部果皮柔韧,革质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部可长出灰白色菌丝,后变为墨绿色绒毛状霉。病果初期味变酸,有霉味,后期酸苦。温州蜜柑和甜橙多发生此症状。

(3)蒂腐型。病菌从果蒂部伤口侵入,症状与心腐型相似,但在果蒂部形成圆形的褐色软腐病斑,大小不一,通常直径1cm左右。主要发生在甜橙上。常被误诊为褐色蒂腐病。

(4)干疤型。病菌自果皮伤口和果蒂部伤口侵入,生深褐色常为圆形的病斑,病、健交界处明显,直径多为1.5cm左右,呈革质干腐状,病部极少见到菌丝,易与炭疽病干斑型症状混淆。发生于失水较多的果实上,主要危害温州蜜柑。

2.病原

柑橘黑腐病的病原为柑橘链格孢菌Alternariacitri Ell.et Pierce,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通常不分枝,弯曲。分生孢子2~4个相连,卵形、纺锤形、长椭圆形或倒棍棒形,褐色或暗绿褐色,有1~6个横膈膜和0~5个纵膈膜,分隔处稍缢缩。黑腐病菌的生长适温为25℃,降为12~14℃时生长缓慢。

3.侵染途径

病原菌在柑橘园的枯枝或烂果上腐生,分生孢子靠气流而不是雨水传播到花或幼果上,在花的坏死柱头上或萼片内侧潜存,条件适宜时从蒂部或柱头入侵,在果蒂或果顶内呈被抑侵染。陈绍光(1989)报道:“对于甜橙类,病菌以蒂部入侵为主;对于温州蜜柑,则主要是在果实成长期从果皮伤口入侵。从蒂部、脐部入侵时,潜伏期长,需到贮藏后期方可出现蒂腐型或心腐型症状;从果皮入侵时,潜伏期较短,从贮藏中期开始就可出现褐斑型症状。”由于蒂腐型症状的病果,有的进而造成中心轴部分霉烂的心腐型,他推断心腐型亦应为从蒂部入侵的,干疤型当视所发生的部位而定。据黄健坤(1984)的初步试验:盛花期、幼果期、生理落果及生理落果后,坐果的健康幼果带黑腐病菌率分别为4%、14.6%、11.6%、6%,故认为盛花期病菌已可侵入,但以柱头脱落后的幼果期带菌率最高。本病在贮藏期间,心腐型的无再侵染,蒂腐型与褐斑型的能否再侵染,有待试验证明。

4.发病条件

(1)只有当果实经过一段时间贮藏,生理衰退,抗病性降低时才大量发病。健果即使人工制造伤口后接种病菌孢子,也不发病。通常贮藏三四周后才陆续“黑心”。

(2)果蒂脱落越多,病果越多。

(3)据国外报道,此病与果实成熟度关系明显。在15~16℃下,成熟的黄果贮藏1~1.5个月出现黑腐;黄绿色的半熟果贮藏2~2.5个月发生黑腐;而绿色的未成熟果实贮藏3~4个月才发现有黑腐。

(4)贮藏温度过低,果实受冷害,发病较多。冷害导致果实抗病性降低,比高温使病菌生长加速,更易发病。

5.防治方法

病果来自柑橘园,应对不同品种弄清病菌的侵入途径与侵入时期后,进行田间防治,采取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及时修剪枯枝、衰弱枝,减少果实受伤。

(2)药剂防病。目前对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尚无高效农药,以铜制剂较为有效。波尔多液容易诱发锈壁虱危害。最好用80%敌菌丹600~800倍液防治。

(3)采后处理。目前尚无采后防腐的高效农药,一般用200mg/kg2,4-D浸果,可以延缓果实衰老,保持果蒂青绿,推迟黑腐病的发生时间,但不能杀灭病菌,无治疗作用。抑霉唑对其亦是抑制作用,但较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认为特克多100mg/kg+抑霉唑332mg/kg+2,4-D200mg/kg浸果处理,除防治青、绿霉病外,还能抑制黑腐病发生。

(九)柑橘黑斑病

柑橘黑斑病发生普遍,我国长江以南橘产区都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四川等柑橘产区,今年有发展蔓延趋势。果实严重受害时引起落果和落叶,未落果实品质降低,不耐贮藏,在贮运期间造成腐烂。

1.症状

果实主要在贮运期产生黑斑型症状。初生淡黄色或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变为暗褐色至黑色略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大斑,直径为1~3cm,中部密生黑色小粒点状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很多病斑互相愈合,几乎可以扩大至整个果面,病果瓤瓣变为暗黑色至黑色僵缩腐烂,叶片也可受害。

2.病原

病原为Phoma citricarpa var.mikan Hara称柑果茎点菌蜜柑变种。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较大。接种试验表明,该菌与柑果茎点菌为同种,仅在老熟果实上其表现属于柑果茎点菌蜜柑变种。该菌发育温限15~38℃,适温25℃。假囊壳球形或近球形,黑色,有孔口。子囊圆柱形或棍棒形,束生于假囊壳基部;拟侧丝早期消失。子囊孢子单裂或双裂于子囊内,纺锤形或近菱形,无色,初为单胞,成熟后成为大小不等的双胞,孢子两端有透明的黏胶状附属物。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黑色,有孔口。分生孢子梗较明显,着生于分生孢子器内壁上。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有两种形状。一种为短杆状,两端略膨大;另一种为肾形。两种孢子着生在不同的分生孢子器内。病菌发育温度为15~38℃,最适温度为25℃,危害柑橘、甜橙、柚、柠檬、香橙等柑橘类果树。

3.侵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果或病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散发出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芽管萌发后进行初侵染。病菌侵入后不上表现症状,只有当果实或叶片近成熟时才出现病斑,并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春季温暖高湿发病重;树势衰弱,树冠郁密,低洼积水地,通风透光差的橘园发病重。不同柑橘类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柑类和橙类较抗病,橘类抗病性差。品种间,早橘、本地早、茶枝柑、南丰蜜橘、蕉柑、柠檬、沙田柚发病重。

4.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叶,并清除地上落叶、落果,集中销毁。同时喷洒1~2°Bé石硫合剂,铲除初侵染源。

(2)柑橘落花后开始喷洒0.5∶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多霉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5d1次,连续防治3~4次。

(3)加强贮藏期管理。贮藏期认真检查,发现病果及时剔除,控制窖温3~5℃。

(十)柑橘根霉病

柑橘根霉病又称软腐病,是贮运期常见病害。

1.症状

病斑初呈不规则形水渍状,后扩展迅速变软腐烂,表面长出大量白色至灰色棉毛状物,其上密生点点黑霉。

2.病原

匍枝根霉(黑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ex Fr.)Vuill=R.nigricans Ehrenb]本菌产生匍匐菌丝和假根。假根褐色,多分枝。孢囊梗直立,不分枝,每1~10枝丛生于假根上方,淡褐色。孢囊孢子单胞,拟球形、卵形或多角形,表面有条纹,褐色或灰色。接合孢子球形,黑色,表面有瘤状突起,寄生性弱,分泌果胶霉能力强,破坏性大。

3.侵染途径

病菌广泛生存于空气、土壤中,通过伤口侵入成熟果实。绵毛状的菌丝体可伸展蔓延到周围健果危害。

4.防治方法

(1)小心采收、装运,尽量减少伤口。

(2)单果包装可控制接触传染。

(3)可试用900mg/kg氯硝胺药液浸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