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腐烂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75页(1133字)
山楂采收时机械伤太多,或贮温低于-3℃果实受冻后,以及湿度过大和二氧化碳过高等,都会造成病菌侵染而大量腐烂。常见病害种类有山楂青霉病、山楂轮纹病和山楂黑腐病等。因此,将果实贮藏于适宜的温度(-2~0℃)、湿度和气体指标条件下,是减少腐烂和延长贮藏寿命的有效方法。
(1)山楂枝枯病。此病危害果实后,初期为紫红色,后变为黑色,变硬,表皮干腐形成僵果,果肉为黄褐色。后期果皮病部出现小孢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部组织酸度增高,极易被二氧化碳漂白。病原菌的低温忍耐力很强,在5℃以上就能蔓延。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树势有关,采取增强树势,加强肥水管理,消灭病原,采前打药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防止贮期发病的主要方法。降低贮藏温度和碱性防腐剂处理,是控制病害的有效措施。
(2)山楂青霉病。此病感染部位初呈水浸状黄褐色小斑,后逐渐扩大,受害组织湿润松软,湿度大时产生灰白色霉状物,随后产生青色霉状层,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采前带病,采收时碰伤和贮藏期间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是此病危害的主要原因。加强生长期病虫防治,无伤采收,防止结露和冰点贮藏,能有效地防止此病。
(3)山楂软腐病。此病感染部位初呈水渍状斑点,然后病部组织湿润软腐,病部长出灰白色霉层,再由霉层中长出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此病与氮肥过量,浇水过勤、过晚,采收或采后入贮果迟,贮温持续偏高等都有关系。可根据以上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山楂炭疽病。此病在果面上最初出现猩红色或淡褐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中央褐色,内圈浅褐色,病健交界圈深褐色,进而发展为黑褐色;果肉软腐,病部凹陷,病斑中央产生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果点,潮湿时涌出红色黏状物;最后腐烂失水并干缩成僵果。生长季节感染此病。贮温较高促进病害蔓延。生长期应加强防治,铲除病原,贮温控制在0℃以下,能有效防止此病的危害。
一般认为山楂贮藏前期可以忍受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和较低浓度的氧(10~11月可将氧控制于7%~10%,二氧化碳为7%~10%),而在后期(翌年2~3月),则需较高浓度的氧和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氧在15%,二氧化碳为1%~3%),不然会造成果实变质和腐烂。此外,山楂采后应用一些防腐药剂进行熏果或浸果(具体方法和药剂可参照苹果、梨的处理方式),也能有效地降低其腐烂率。加强树上管理,采前树上喷药也是一种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