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软腐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312页(1087字)
1.症状
叶、茎、块茎均可发病。先从近地面老叶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水渍状软化腐烂病斑,病斑很快往叶柄发展,并达到主茎。茎髓组织中空变褐,上部叶凋萎枯死。块茎染病,开始皮孔呈现红褐色的小斑点,湿度高时,小斑点扩大,周围形成不明晰的褐色斑纹。
2.病原
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l[Erwinia aroideae(Towns.)Holland],称胡萝卜软腐欧氏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周生2~8根鞭毛,不产生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生育最适温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温度50℃经10min,适宜pH5.3~9.3,最适pH7.3。除侵染茄科蔬菜外,还可侵染十字花科蔬菜及葱类、芹菜、胡萝卜、莴苣等。
3.侵染途径
软腐细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只能从伤口侵入。若同一窖(库)内贮藏大白菜和马铃薯,病菜亦是马铃薯软腐的菌源。窖(库)内的昆虫,包括在田间以虫卵附在病块茎上带到窖(库)内的蝇类,常对该病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4.发病条件
(1)块茎未充分成熟、有伤、有其他病害,缺氧,温度较高均有利于软腐细菌侵染。
(2)田间施用高氮肥、土壤通气性差,或者采后水洗的马铃薯入窖库,均容易引起腐烂。
(3)25~30℃下,块茎腐烂最快,低于10℃,腐烂逐渐受阻。特别要避免高温天气运输。
(4)土温20~25℃时收获的马铃薯,往往高度感病。
5.防治方法
首先控制田间发病,并减少病薯混进窖(库)。
对细菌软腐病尤其应尽量避免机械伤,收获前土壤湿度不宜大,土温应低于20℃,块茎应大都充分成熟。收获后将马铃薯降温到10℃以下,贮温控制在2.6~4.5℃,空气流通,避免块茎表面形成一层水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