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计划生育指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计划生育技术手册》第395页(5803字)

结婚,就是人们日常说的“成家立业”,其必然结果就是“生儿育女”。新婚夫妇如暂不准备生育,就得采用某种节育措施;需要孩子时,又要及时掌握生育时机。这些,都属于新婚计划生育指导的范畴。

一、妊娠的必备条件和节育的基本原理

1.妊娠的必备条件成功的妊娠必须具备以下4点。

(1)要有健康的生殖细胞。妊娠是精子与卵子结合的结果。因此,丈夫的睾丸必须能产生足量、健康的精子;妻子的卵巢必须能生成和排出健康的卵子。

(2)要有通畅和功能良好的腔道作为精卵结合的桥梁。所谓通畅和功能良好的腔道也是指男、女双方而言。因为只有男女双方生殖系统的腔道通畅无阻,功能良好,精卵才能相遇、结合。

(3)子宫内环境要适合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如果子宫内环境发生变化,胚泡无法植入,或植入后不能发育成胎儿,两者皆会引起流产。

(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内分泌调节正常。这是生成生殖细胞、保证生殖管道功能良好和稳定子宫内环境的基础。

2.节育的基本原理 目前人类所采用的各种节育措施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破坏上述妊娠必备条件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而言,就是“六抗”:抗生精、抗排卵、抗受精、抗着床、抗早孕、抗发育。

(1)抗生精:精子的生成需要有稳定的内分泌(主要是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正常的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一定的物理环境以及附睾内促进精子的成熟过程。用性激素(如雄激素、雌激素)干扰内分泌稳定;口服棉酚抑制睾丸生成精子;温热(温浴、红外线、热敷等)、微波等破坏精子所需的物理环境;用某种药物干扰精子成熟(α-氯代甘油)等均能阻碍精子生成。

(2)抗排卵:正常情况下,妇女每月只排一次卵。女性的卵子发育和排卵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内分泌变化过程。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这种内分泌变化,就会抑制卵子生成和排卵。而这种微小的内分泌变化对女性的身体、性欲等各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口服避孕药(短效和长效)、各种避孕针以及近年来推广应用的皮下埋植剂等主要是抑制女性卵子的生成和排卵。当然,有些制剂的作用是多环节的,抗排卵只是其中的一个作用。

(3)抗受精:阻断精卵相遇,使精子失去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和能力,都称为抗受精。

阴道隔膜、子宫颈帽、男用避孕套、体外排精法、尿道压迫避孕法、各种男性和女性绝育术等是阻断精卵运行通道、不使精卵相遇的抗受精方法。各种单方孕激素避孕药(探亲避孕药)能使宫颈粘液变得粘稠、阻止精子通过宫颈;安全期避孕、自然避孕法等在女性排卵前后易受孕期内禁欲,错开精卵相会时间;这些都可视为抗受精。

女性外用避孕栓、避孕胶冻、避孕药膜等是杀灭进入女性生殖道的精子;女用激素避孕药,某些阴道局部用药;可干扰精子在女性生殖道获能;还有,干扰精子在卵子透明带上特定部位的受体,封闭精卵结合;这些也属于抗受精的范畴。

(4)抗着床:所谓着床,就是胚泡植入到子宫内膜中。胚泡只有植入到子宫内膜中,才能孕育成胎儿。着床,需要胚泡发育与子宫内膜受孕激素影响的反应同步才能成功,两者缺一不可。

宫内节育器,阴道避孕环和探亲避孕药(甲地孕酮探亲片及53号探亲药)等能改变子宫内膜形态和功能,改变宫腔内环境以及干扰输卵管正常蠕动波,使受精卵提前到达宫腔,阻碍胚泡植入、就是抗着床的方法。

(5)抗早孕:使已着床的胚泡或胚胎从宫腔排出,称为抗早孕。目前抗早孕的方法有两类:器械(负压吸宫,即人工流产)和药物(前列腺素、天花粉蛋白等催经止孕)。

(6)抗发育:中断胎儿在宫腔发育,使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体外,称为抗发育,也称为中断妊娠。抗发育的方法也有两类:手术(钳刮术、水囊引产等)和药物引产(利凡诺、前列腺素、芫花、甘遂等)。

二、新婚避孕方法的选择和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1.新婚避孕方法的选择 新婚阶段的避孕措施既要以不影响夫妻今后的生育功能为原则,也要适合于新婚的特殊情况,如女性生殖道比较紧、初次接触性生活双方心情比较紧张等。避孕方法以男用避孕套比较理想。新型的男用避孕套质量好、质地薄,有的上面还有些小嵴,只要坚持使用,避孕可靠,还可提高性生活的效果。新郎在新婚之夜就可使用避孕套。若在避孕套外搽抹些避孕药膏,既可在避孕上起“双保险”作用,也可达到润滑效果,易于首次插入,减少妻子疼痛。

有些新婚夫妇在首次性交时不愿使用工具。可服避孕片。新娘应在新婚前夜和当天,各服一次探亲药或事后片,以后每晚一次,连服10~15天,停药后即月经来潮,待月经干净后再用避孕套(或在月经第5天开始改服短效避孕药)。有过一段时期性生活、妻子的阴道有所扩张后,也可考虑选用中、小号阴道隔膜、含孕激素的阴道避孕药环或避孕药膜等。

如果新娘的月经周期基本规则,没有肝、肾疾病,在准备结婚的当月,月经第5天起服用Ⅰ号1/8剂量的短效避孕药,安全可靠,蜜月后,根据具体情况再安排。如果计划一年后生育,可继续服避孕药到6个月。如果计划半年后生育,就不能再服避孕药了。原则上,停服避孕药后半年才可以怀孕。停药期间,可改用避孕套、避孕薄膜、外用避孕药等方法。

过了新婚阶段,如果夫妇不准备在短期内生育,可继续采用上述避孕措施;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其他避孕方法。未生育的妇女,一般不主张用宫内节育器。有资料表明,未生育妇女用宫内节育器后宫腔感染的可能性比已生育妇女略大一些。当然,自愿要求放置宫内节育器者还是可以采用的。另外,新婚妇女一般也不适合选用长效口服避孕药及长效避孕针剂,因长效避孕针,在停药后的恢复时间要长些。

月经周期规则、理智性较强的夫妇还可采取安全期避孕。通常,妇女每个月经周期只排一次卵。排卵时间多数在月经前14天左右。在排卵的前5天和后5天里,是最易受孕的时间,称为“危险期”。如果避开这几天危险期过性生活,也可达到避孕,这就叫做“安全期避孕法”。安全期避孕无任何可能的副作用,只要需要,随时可停止避孕而获取妊娠。但是,安全期避孕并不安全,约有20%左右的意外妊娠率。现在提倡,在安全期使用避孕薄膜、危险期使用避孕套,这种安全期与避孕药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避孕。

2.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新婚阶段,性要求比较迫切。很多年轻夫妇感情一冲动就往往放松节育方法的使用规定,甚至不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如果发生了避孕失败或不采取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就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服一些药物。一般而言,性交后24小时内,妻子每天服乙炔雌二醇5mg,连续5天;或者每天服安宫黄体酮10mg,连续2天,则可避免怀孕。这种方法用药量大,并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对肝功能有所影响,因而不宜作为常规避孕方法,只能偶尔作为一种应急的补救措施。

实际生活中,避孕措施失败常常是不易察觉的,一旦发现,已经怀孕了。遇到这种情形,夫妻俩就得好好考虑一下究竟怎么办?如果各方面的条件都已适宜生育,所采用的避孕措施不是口服避孕药或避孕针等,怀孕后没有感冒、没有阴道流血、也没有接触有毒物质等,不妨继续妊娠。但是,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上述这些条件,要尽早到医院去请医生进行人工流产术。

如果怀孕在10周以内,可采用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怀孕10~14周,可采用钳刮术终止妊娠。超过14周,就要采用中期引产术终止妊娠了。人流手术,虽然很小,出血也不多,但对女性来说,总是一种损伤性操作。偶尔,也可能会有一些并发症。所以,人工流产也只能偶尔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决不能依赖人工流产作为一种避孕方法。

三、最佳受孕年龄和最易受孕时机

1.最佳受孕年龄 何时生育最佳?很难划出一个明确的年龄界限。通常24~30岁之间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因为,24~30岁之间,男女双方都已发育成熟,生殖力旺盛,精子和卵子的质量也较好,此时孕育的孩子,体质最好、先天性畸形发生率最低。同时,从妇产科角度讲,这阶段难产的发生率也最低。从医学理论上讲,女性生育最好不要超过30岁,尤其不要超过35岁。35岁以后妊娠,分娩的婴儿某些先天性疾病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增高。以先天性愚型为例,母体25~29岁分娩的发生率为1/1500,30~34岁分娩的发生率为1/800,35~39岁分娩的发生率则上升为1/250。同时,35岁以上初产,分娩时并发症也增多,对母、婴均不利。当然,如因各种情况耽搁到35岁了,也不必过分紧张。只要认真做好产前检查和诊断,是能够预防和妥善处理可能产生的问题,同样能够做到优生的。

有些青年夫妇,一结婚就怀孕,这就是民间所说的“坐床喜”。其实,坐床喜不一定是喜。新婚阶段。男女双方都比较疲劳,接触烟酒的机会比较多,此时怀孕,对孩子的体力和智力的发育可能会有所影响。通常,至少要在结婚后3个月怀孕比较适当。婚后3个月,性生活慢慢有了规律;夫妻俩在一起生活也已经互相适应了;新婚阶段的疲劳已经恢复,工作和学习也有了安排。这时,如果夫妻俩身体都很健康,心情也很愉快,这3个月内又没有服过避孕药,那就适宜怀孕。

2.最易受孕时机 我们知道,受孕就是精子与卵子结合。通常,精子在女性生殖道中可存活3天,而卵子排出后只能存活24小时。因此,排卵前3天到排卵后一天之间同房,受孕的可能性最大,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一天会排卵呢?下面介绍3种估计排卵日期的方法。

(1)安全期法:安全期避孕法通常把月经来潮前14天作为排卵期。如果月经周期为28天,周期的第14天就是假定的排卵日。排卵前3天为第11天,排卵后一天为第15天,周期第11~15天为最易受孕阶段。由于每个周期的排卵日并非固定不变,日常生活中各种因素也会使排卵提前或延后,用安全期法计算并不很科学。

(2)日程表法:日程表法是以最近6个月经周期的天数为基础,按下列公式计算:

最短月经周期的天数-19天=易受孕期开始

最长月经周期的天数-10天=易受孕期结束

如果最近6个周期中最短周期天数为28天,最长周期天数为32天,28-19=9;32-10=22,那么,周期第9~22天为易受孕期。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精子供应,易受孕期开始前5天不要同房。易受孕期间,一般以隔天同房为佳。这样,可避免精子耗竭。

日程表法的计算,把一些排卵日变化的因素也考虑在内,比较科学,但计算得出的易受孕期长达10余天,不易抓住最易受孕时期,最好能与其他方法配合。

(3)宫颈粘液法:女性在两次月经中间,会感到有些液体从阴道排出,这些液体就是宫颈粘液。人们平时所称的白带,主要由宫颈粘液组成。

月经刚刚干净时,宫颈粘液少、粘稠。这时女性感到很干燥。这种粘液称为“不易受孕型粘液”。此时,也称为“不易受孕期”。接近排卵时,宫颈粘液量增多、稀薄,呈水状,并可用拇指和食指把粘液拉成很长的丝。这时,女性外阴有湿润、滑溜、感。这种粘液称为“易受孕型粘液”。此时,也称为“易受孕期”。排卵后1~2天里,宫颈粘液又变为不易受孕型,女性又有干燥感。因此,又回到不易受孕期。

妇女可以通过观察宫颈粘液判断最易受孕时机。检查宫颈粘液宜在月经周期的开始阶段进行,体会一下粘液分泌少和有干燥感的情况,便于有所比较。一般可利用起床后,洗澡前和小便前的机会,用卫生纸从阴道口取粘液即可检查。2~3个月后,逐步过渡到体会阴道口的感觉,不必再用视觉检查。

必须注意,检查宫颈粘液不能恰在同房前进行。同房前相互爱抚,阴道内和阴道口也会产生粘液。这与宫颈粘液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易误认为是易受孕型粘液。

配合日程表法观察宫颈粘液,更有利于掌握最易受孕时机。先用日程表法“最短周期(天数)-19天”来确定易受孕期开始,在日程表法指示的易受孕期里注意宫颈粘液的变化,就能掌握最易受孕日。

一般来说,易受孕型粘液的分泌是逐渐增加的,这个过程约为1~6天。分泌易受孕型粘液的最后一天,通常是排卵前一天或排卵当天,这天同房最易受孕。排卵前一天同房之所以最易受孕,是因为精子能在女性生殖道内等候与卵子结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