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
书籍: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第60页(666字)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团头鳊。体形近似三角鲂和长春鳊,长菱形(图2-8)腹棱在腹鳍至肛门间。体灰黑色,有几条灰白色条纹。咽齿三行,齿端钩状。团头鲂和三角鲂的主要区别是:口裂较宽,上、下颌角小,背鳍硬刺短,尾柄较高而短。胸鳍较短,不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鳃耙数一般比三角鲂少5-6枚。鳔的中室大于前室。
图2-8 团头鲂
团头鲂原产长江中游,常在湖泊中,水草多的水区中下层活动。主要吃水草、丝状藻、碎屑,也吃少量浮游动物。适应水温水质类似草鱼,但不耐缺氧和操作。三角鲂和团头鲂不同,属杂食性鱼类,除水生植物外,还食软体动物。所以主养草鱼池搭放团头鲂较好,而主养青鱼池则以搭放三角鲂为宜。
团头鲂生产较快,1龄平均体长16厘米,2龄30厘米,3龄40厘米,6龄46厘米,最大个体可达6公斤。
团头鲂2冬龄,体长25厘米,重300克左右性成熟,怀卵量3.7-10.3万粒,5-6月在水草区产卵。卵粘性,对流水要求不严格,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物体上,但粘性较鲤、鲫卵差,因此易脱落。三角鲂3龄性成熟,规格比团头鲂大,在长江流域产卵期为5-6月。卵粘性,但黑龙江流域的三角鲂产漂浮性卵。其他繁殖习性与团头鲂相似。
团头鲂肉味鲜美,已取代鳊,鲂作为主要养殖对象。
上一篇:鳊
下一篇: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