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检查鱼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鱼实用技术手册》第555页(2556字)
鱼类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鱼体检查前,必须对饲养管理、有关的环境因子以及发病情况等进行现场调查和访问。
(1)现场调查访问
①调查访问的内容。鱼类饲养管理情况:包括清塘方法、鱼种来源、养殖品种和密度、鱼种消毒情况、投饵施肥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鱼病史等;有关的环境因子,包括水中有无污染,水质、水温变化情况,鱼池周围是否施用过农药、灭螺药物,是否有工厂废水排入及敌害等。
发病后采用哪些防治措施。
②现场调查。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体色变化。患白头白嘴病的鱼嘴部表现出白色,鱼在池中狂游、跳跃,可能是鱼蚤病或中华蚤病;鱼体上有白点、白毛、红斑或寄生虫,必须把病鱼打捞上来,进行鱼体检查才能确诊。
(2)鱼体检查 检查鱼体是诊断鱼病最重要的方法,主要有目检和镜检两种。
①目检(肉眼检查法)。从鱼体患病部位找出肉眼可见的大型病原体,肉眼看不见,要根据其病状来初步辨别。
检查步骤:先体外后体内,体表、鳃、肠等处是重点检查部位。
检查部位及方法:
体表 将病鱼置于白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鳃盖、鳞片、鳍条等处仔细观察,看其体表上有无大型病原体,如水霉、嗜子宫线虫、锚头蚤、鱼虱、钩介幼虫等。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要根据病状来辨别,如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是头、嘴以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双穴吸虫病,则表现出眼睛混浊,有白内障。细菌性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疖疮病的病变部位产生侵蚀性的腐烂等病状。有些病状,在几种不同的鱼病中基本上是一样的,如鳍基充血和蛀鳍为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及一些其它细菌性鱼病所共有的症状之一。又如在大量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小瓜虫、三代虫等寄生时,都会在体表、鳃部有较多的粘液,所以应把观察到的病状,综合起来加以分析。
鳃 鳃部的检查,重点是鳃丝。首先注意鳃是否张开,然后用剪刀把鳃盖剪去,观察鳃片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有肿大发白和腐烂等现象。如患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的颜色比正常鱼的鳃片颜色较白,略带血红色小点。鱼波豆虫病、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则鳃丝上有较多粘液。中华蚤病、指环虫以及粘孢子虫等寄生虫,则常表现鳃丝肿大,鳃盖张开等症状。
内脏 内脏的检查以肠道为主。先把一边的腹壁剪去(注意勿损伤内脏),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如线虫、舌状绦虫等。其次仔细观察各内脏的外表,看是否正常。最后用剪刀剪断靠近咽喉和肛门部位的肠子,取出内脏置于白瓷盘中,把肝、胆、鳔等各器官逐个分开。再把肠道从前肠至后肠剪开,分前、中、后三段,置于盘中,轻轻地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肠道中比较大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容易看到。如是肠炎病,会表现肠壁充血、发炎;艾美虫病和粘孢子虫病,则肠壁上一般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点。
目检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种病由几种病状同时表现出来,如肠炎病,具有鳍条基部充血、蛀鳍、肛门红肿、肠壁充血等病状。另外,一种病状在好几种病中同样出现,如体色发黑、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等。这些病状是细菌性赤皮病、疖疮病、烂鳃病、肠炎病等所共有的。在目检时,应认真做好记录,为进一步检查确诊提供依据。
②镜检(显微镜和解剖镜检查)。镜检是在目检所确定的病变部位上做进一步全面检查。顺序与目检相同。
镜检方法: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自来水或0.8%生理盐水,体外的组织、器官,如鳃、皮肤、鳍等用自来水;体内的组织、器官,如肌肉、肠、肝、脾、肾、眼等用生理盐水。然后从病鱼的病变部位取一小块组织、液或内含物放在水滴中,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镜检整个病变部位或器官,最好多观察几个不同点的组织,一般至少检查3个不同点。
镜检和鉴定病原体时要计数。一般采用估计法进行病原体的数量统计,供确定主要疾病种类和病情轻重时参考。
由细菌、病毒引起的鱼病,目前生产上一般采用目检诊断。精确的诊断方法则采用荧光抗体法、酶抗体法、中和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等。对于鱼类中毒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诊断时要通过对食物或水质的化学分析才能确定。肿瘤需做组织切片来诊断。
检查注意事项:
①作鱼体检查的病鱼,要用活病鱼或刚死不久的病鱼。鱼死过久,会因某些症状消失、体表的病原体死亡或病原体离开鱼体而无法鉴别,影响诊断的正确性。
②检查鱼体要保持鱼体表湿润。取样时,应将编好号的标本放在盛有水的容器中。若路程较远,应将鱼体用干净的湿布包裹,以防鱼体干燥。
③解剖检查所分离的器官应保持完整、湿润,要分开放置,防止各器官间病原的相互污染。
④用具要消毒后再用,以免互相污染,影响检查的正确性。
⑤难以肯定的病变标本或病原体,应收集和保存好,以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