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诊断要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毛皮动物饲养技术手册》第245页(1455字)

诊断在疫病防制上具有特殊意义,当某养殖场发生疾病时,首要任务就要做出诊断,及时的诊断往往可挽回兽群的重大经济损失。诊断通常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组织学诊断,微生物及免疫学诊断等。由于各疾病特点不同,上述诊断方法,有时需综合应用,有时则仅靠其中之一或几种即可确诊。

(一)流行病学诊断主要调查以下内容

1.最初发病时间、地点、发病季节、蔓延区域等,发病动物的种类、数量、年龄、性别以及其感染率(感染动物数/易感动动物数×100%),发病率(发病动物数/易感动物数×100%),死亡率(死亡动物数/患病动物数×100%)等。

2.饲料管理卫生情况、饲料和水源情况。

3.是否新购畜禽、输出地区有无疫情,附近地区疫情情况。

4.本地过去类似疾病史,防制及疫苗注射情况。

5.临床症状、死后剖检情况,防制情况。

6.与其他环境及动物的关系。

(二)临床检查 包括一般检查、系统检查以及血、尿、粪等的常规化验。有些疾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不难做出诊断。但不少传染病在临床上表现有许多类似的特征,容易混淆。因此在进行临床诊断时,常采用类症鉴别的方法。就是把症状相似的有关疾病,比较它们的共有症状,分析它们的不同表现,通过分析比较,做出鉴别。

(三)病理解剖学诊断 多数疾病都有其特有的病理变化,所以病理剖检,对疾病的诊断有很大意义。剖检不能得到明确结论时,应将病理材料送检,进行微生物学和病理组织学诊断。

(四)微生物学诊断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显微镜检查 主要用于对细菌、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检查,对某些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炭疽等可做出确诊,但对大多数传染病来说,仅提供参考依据。

2.分离培养 从待检的病料中分离病原体,进行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检查,并结合镜检、血清学检查及动物试验等做出鉴定。

3.动物试验 根据对敏感实验动物的致病力、症状、病理变化等做出诊断。动物接种试验应按微生物分离鉴定的要求取材,用灭菌盐水或灭菌蒸馏水制成1∶10悬液,然后选择适当的途径接种于易感动物如小白、家、豚鼠等,必要时也可采用同种动物。如果是检查病毒时,可在病料悬液中,按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500~1000国际单位,置冰箱中作用1~4小时,以抑制病料中的杂菌,然后接种易感动物。也可将病料悬液经细菌滤器滤过取其滤液接种。接种后的动物应仔细观察病理过程,隔离饲养,设对照组。实验动物死亡后或经过一定时间扑杀,立即进行病理学检查、镜检和分离培养检查。

(五)免疫学诊断 是特异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常用的方法有凝集试验、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琼脂扩散及变态反应试验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