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农药混用手册

防止药害的措施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混用手册》第35页(2212字)

了解了药害产生的原因就是掌握了防止药害产生的根本措施。总的来说,要想避免产生药害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充分了解所用农药的理化性质、使用对象、注意事项、施用方法。二要掌握农药适用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注意用药时间、用药时期、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三要注意环境条件对药效发挥及药害产生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注意,有时难免出现意外。一旦出现药害,要根据情况,查明原因,设法补救。

1.通过农药加工技术防止药害产生 在影响农药药害的三个主要因素中,农药因素是最重要的。改善农药的性能则是防止药害产生的根本措施之一,农药剂型加工则是改善农药性能的主要措施。

有些农药如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粉剂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变化,产生对硝基苯酚,当粉剂中对硝基苯酚含量达0.2%以上时,对水稻、大豆易产生药害。在粉剂中加入有机磷农药稳定剂,如磷酸、各种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等都可以防止甲基对硫磷及对硫磷的分解。

适宜的原药粒径和适宜的制剂粒径对某些剂型的农药来说,是提高药效和防止药害的重要措施。例如,原药粒径为5微米的治草醚对水稻叶鞘的药害作用(变褐)比粒径为15微米的小。制剂粒径小于0.5毫米的水田除草剂五氯酚易对水稻茎叶产生药害。

采用一定的加工技术防止药剂挥散也是防止药害产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旱田除草剂氟乐灵、磺乐灵、甲草胺等会对邻近的番茄等产生药害。采用控制释放技术可以防止药剂挥散,控制有效成分的释放速度,可以减轻药害。

常见的农药制剂往往会由于理化性能较差而导致药害的产生,如悬浮性、湿润黏着性、乳化稳定性差,就难以保证农药在植物体上分布均匀,从而引起药害。通过一定的制剂加工技术使制剂的理化性能得到改善,也是防止药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向制剂中加入药害减轻剂也是减轻药害的有效手段。如波尔多液、砷酸铅中加入硫酸锌可以减轻药害。使用除草剂的解毒剂或安全剂,是减轻除草剂药害、扩大除草剂使用范围的重要手段。

2.用除草剂解毒剂减轻除草剂药害 除草剂容易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最早提出采用解毒剂防止除草剂药害的是郝夫曼。他在1947年偶然发现2,4,6-三氯苯氧基乙酸对番茄上使用的2,4-滴有解毒作用。他在1962年又首先提出了除草剂解毒剂的概念。最早被商品化而且应用最广泛的解毒剂是萘二甲酸酐,在玉米上使用可提高玉米对一系列除草剂的耐受力,萘二甲酸酐与磺酰脲类除草剂氯磺隆一起使用时对玉米的保护系数可达8倍。

除草剂解毒剂的研究发展很快,目前针对不同类别的除草剂已都有解毒剂问世,但有些尚未商品化。

除草剂解毒剂的作用可以归纳成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使用解毒剂之后,可以有选择性地防除与作物种属很接近的杂草。其二,扩大除草剂的使用范围。即通过使用解毒剂可以将某些除草剂施用在原本对这些除草剂敏感的作物上。其三,使用除草剂解毒剂消除土壤中残留除草剂对下茬敏感作物的药害。如小麦与玉米轮作时,小麦田使用的氯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可能对下茬玉米产生药害,使用NA可以消除这种药害。

除草剂解毒剂在国外已有商品供应,但成本一般都很高。我国关于除草剂解毒剂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没有实用化的产品出现。

3.药害产生后的补救措施 由于使用不当发生药害之后,首先可以采用喷洒清水洗涤的方法,即用清水冲淡作物叶片上的农药,减轻其危害。如果是土壤施用的农药,则不宜用清水浇地,因土壤水分含量增加,有利于作物吸收更多的药剂,当然并非绝对,有时可以采用翻耕泡田,反复冲洗土壤。施用有机肥、活性炭也能减轻土壤中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

除草剂发生药害后,可以通过追施速效性肥料及根外追肥,应用解毒剂等来挽救。水稻在播种前或芽期误用2甲4氯常不发根,芽细长扭曲,发现后应尽快施草木灰,可减轻药害;水稻秧苗期施过量2甲4氯或使用时期不当,植株东倒西歪,叶片张开、生长缓慢,老根变黑,新根短粗,一拔即断,发现药害后要立即排水晒田和增施速效氮肥。2,4-滴类除草剂雾滴飘移到棉花等敏感作物,会使叶片皱缩,叶柄打扭弯曲,可打顶除去畸形主枝,促进正常的侧枝生长。捕草净在水稻田引起药害,初期应尽早放水洗田,然后追施化肥补救,旱地作物可用水淋洗或喷洒1%石灰水。水稻本田施药,浮在水面的除草醚与水稻叶鞘接触,常出现褐色药斑,应立即排水落干,使水稻恢复正常生长发育,不致影响产量。旱田、园田除草醚播后芽前施药,在出苗或幼苗期遇大雨或田面积水时,会使部分幼苗受药害。及时排出积水也能挽救。

如果确系药害非常严重,发展又很快,就应该采取果断措施,毁种或改种别的作物,以免误农时,或虽保住苗,但产量和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