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熟葡萄生产的出路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葡萄早熟栽培技术手册》第12页(2025字)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使我国的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并有效地抵御洋葡萄对我国水果市场的冲击,我国的鲜食葡萄产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1)实现品种区域化,减少盲目性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具有众多小气候区。不同的葡萄品种都要求有相适应的气候条件,只有在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潜力。果树是多年生植物,一旦栽下去就是几十年,若中途改栽,损失很大,因此,发展葡萄应因地制宜。做好葡萄品种的气候区划是实现良种区域化的前提,也是实现优质高效生产的前提。各地在发展葡萄基地时,要慎重选择品种,每个地区要根据生态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且符合市场需要的品种。

(2)选择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受时空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过去认为好的品种现在被新的良种代替了;在雨水偏多的地区,认为抗病性好的品种是良种,而抗病性往往和品质好坏相矛盾,在北方葡萄区,则不是良种了。所以,选择葡萄品种时应综合思考,从外观、内在品质、贮运性能和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3)提高果农科技意识,进行标准化栽培 农业标准化由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发达国家农民无不是按“标准化”进行农业生产,并且已成为国际市场衡量农产品质量的标准。中国加入WTO后,农民将以自己生产的产品,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必须按照科学技术的要求,强化广大农民的“标准化”意识,方能取得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格。

进行葡萄标准化栽培的目的是提高果品质量。提高果品质量的措施很多,如宽行稀植、花序整形、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最终将以优质鲜果占据市场,劣质果品最终被市场淘汰。只有对果农加大技术培训、增强果农科技意识、提高果农栽培技术水平,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鲜葡萄。

农业部已经立项制定了葡萄苗木、鲜食葡萄、鲜葡萄、绿色食品葡萄、无核白、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产地环境标准等。我国的主要葡萄产区也制定有有关葡萄的地方标准。辽宁省北宁市制定有巨峰葡萄的果实质量标准,浙江省海盐市制定有藤稔和无核白心的系列地方标准(商品果、苗木、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标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师制定了无核白(产品质量)和无核白商品化技术规程的企业标准,天津茶店乡制定有玫瑰香的系列标准。

(4)葡萄生产适当形成规模 现在的果树生产已不再是一项单纯的种植业,从果品生产、采收、分级、包装运输到产品销售,应看成果品联合生产企业。当今世界果树发展的趋势是经营规模由小到大。这是适应果树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的要求所形成。果树合作组织、果树专业公司和果树联合体等各大单元在一个个小型果园上建立起来。农工商联合体使产供销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日本的农协、西方国家的农工企业等,使果树生产向更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分工愈来愈细,形成了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社会化。各个专业的独立,有利于深入钻研改进技术,而各个专业的相互配合,则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规模化的生产有利于获取经济情报和市场预测,这是商品社会中取胜的法宝。

北美果树生产的最小单位一般为10~15公顷,欧洲多为5~6公顷,我国的果树生产是一家一户的进行,经营规模有点散。经营规模大之所以有利,是由于专业程度高的结果。日本对此作过详细的调查,葡萄的兼业经营比专业经营的生产费用高13%。单位面积的投工量也高,果实的单价也低。

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发展葡萄产业时,在果农积极性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种植规模,强调专业化管理,形成规模效益。规模种植的优点:有利于技术人员的引进,便于生产资料的购进,便于果品贮藏、包装、运输、销售。如果本地区的技术条件较差,可先在小面积示范的基础上,广泛地发动群众,规模化种植,稳步发展。

(5)搞好葡萄的采后处理 优质的葡萄如不重视采后管理,到消费者手里时就失去了鲜度。所以,葡萄采后品质的保持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的果品贮藏能力低,一般发达国家果品的贮藏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高的可达80%~90%,而我国只占20%左右。因国力所限,发展大型冷库贮存,现阶段还有很大困难。但最近几年已研究提出果品产地节能贮存的配套技术,投资少、见效快、简便易行、收效快,应大力推广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