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37页(3032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以及天冬酰胺、甘露醇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多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等,如四君子汤。用于咳嗽气喘,若为风寒喘咳多配伍麻黄、杏仁等;若治肺有郁热喘咳,则与麻黄、杏仁、石膏配伍,如麻杏石甘汤。本品生用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如配伍桔梗,可治咽喉肿痛;配伍银花、蒲公英等,可治痈肿疮毒;用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及农药中毒,可单用本品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缓急止痛之功,用治脾胃虚寒、脘腹挛急作痛,多配伍桂枝、芍药、饴糖等,如小建中汤;用于营血亏虚所致的四肢拘挛作痛或脚挛急不伸者,可配芍药,如芍药甘草汤。此外,本品还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功效。

〔本草撷英〕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甄权: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肾气内伤,令人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时珍: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名医心得〕 张楠:小儿夜啼 《医宗金鉴》云“夜啼其曰有二,一曰心热,二曰脾寒”。临床观察,此证属心热者居多。据此,用生甘草一味,用量3~6克,通治夜啼,取其甘缓之意。兼或稍事加味,如舌红加栀子1.5~3克;惊战加钩藤3克,收效颇佳。[1]

沈六吉:卤水中毒 卤水,咸寒有大毒,《本草拾遗》载“六畜饮一合,当时死,人亦然”。甘草长于解毒,但应冷服,方有效验。沈老即用大量甘草(125克)煎汤冷服以解救卤水中毒。随后又全服豆腐花,因盐卤可点豆腐,能被豆腐花所吸收。[2]

黄锁尚:食物中毒 曾治因食变质山荔枝、鸭肉而致集体中毒200人,每人用生甘草90克,加水120毫升左右,煎半小时为头煎,余渣再煎一次,两剂合匀,每次60~70毫升,反复服用。伴有发热者,加黄连粉0.6克冲服,以清热解毒;脱水较重者5例,加静脉输液。经2日治疗,全部痊愈。[3]

许公岩:慢性支气管炎 甘草有替代激素的作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长期服用激素,不能撤离者,可将方药中之甘草用量予以加大,可用至60~90克,服后症状即能减轻;若服后出现浮肿,只需加入泽泻18克即可消除。[4]

〔药理与应用〕 1.肾上腺皮质样作用:(1)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能使健康人和多种动物尿量和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致水肿、高血压、低血钾、低钾性肌病等假醛固酮增多症。(2)糖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能使大胸腺萎缩,肾上腺重量增加,尿内游离型17-羟皮质类固醇增加,并伴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均显示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抗消化性溃疡 实验证明,甘草对大鼠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都有抑制作用。(2)解痉 对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降低肠管紧张度,减小收缩幅度,对收缩频率无明显影响。(3)保肝:对药物所致动物肝损伤都有明显保护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肠痉挛等。

3.抗炎、抗变态反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能明显抑制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拮抗组胺、乙酰胆碱和慢反应物质对离体回肠和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而有抗过敏作用;对动物过敏性休克亦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荨麻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湿疹等。

4.抗病毒作用:甘草对爱滋病毒、水痘及带状疱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痘病毒等,都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爱滋病、水痘、带状疱疹、疱疹性角膜炎、巩膜炎等。

5.解毒作用:实验证明,甘草及其多种制剂对多种药物中毒、动物毒素中毒、细菌毒素中毒及机体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用于各种中毒性疾病的治疗。

6.镇咳祛痰作用:实验证明,甘草镇咳作用为中枢性的,其镇咳强度与可待因近似,并能促进咽和支气管粘膜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呈现祛痰镇咳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等。

7.其他作用:(1)能预防氯化钡引起的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等。(2)降血脂 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和高血脂病人都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3)对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4)炙甘草有明显的解热作用。(5)有预防龋齿形成的作用。(6)体外实验证明,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脂血症、龋齿、结核病等。

〔剂量用法〕 内服:3~10克;大剂量可用至15~30克,煎汤或入丸、散、膏剂。外用适量。

〔按语〕 甘草味甘,虽入十二经,实为脾胃之正药。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炙用性温,能益气补虚;其甘缓之性,又能缓急止痛。由于又能调和药性,解百药毒,同热药用可缓其热,同寒药用可缓其寒,能使补而不致于骤,使泻而不致于过。故本药应用最为广泛。现代诸多医家喜大量使用甘草,但临证时应注意,因本品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若长期或大量使用本品,会出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若必须大量服用时,应注意以上变化,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减少用量或递减停用。此外,古有甘草反海藻之说,但历代将二药同用的方剂很多,现代也有诸多报道,二药同用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但因目前药理实验尚不统一,故临床使用时还当慎重。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河南科技出版社,1985:729

[2]连建伟.古今奇效单方评议.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9

[3]连建伟.古今奇效单方评议.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9~10

[4]陈彤云.燕山医话.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115

上一篇:扁豆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