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283页(1565字)

栗子,也称板栗,为常见干果,多熟食。有若干品种、规格。

果内种仁干燥后制粉,即成栗子面。栗子面食品多为高级食品。

栗子虽常与胡桃齐称,但栗子在本草中的地位远不如胡桃。唐《新修本草》说它:“饲孩儿,令牙不生。”又,宋人《本草衍义》说:“小儿不可多食,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往往致小儿病,人亦不知。”元人《饮膳正要》说:炒食壅人气。”明人《食鉴本草》说:“生者难化生虫;熟者隔食滞气。”《得配本草》说:“多食滞脾恋膈,风湿病者禁用。”

但也有不同意见:《本经集注》称:栗“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备急千金要方》卷26称:“甚治腰脚不遂。”《卫生易简方》治脚弱无力,用生栗为末,食;或风干食之。又,明末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果蔬疗法大全》382治小儿脾、肾虚寒腹泻,用栗子仁磨成粉,煮成稀糊,加白糖调匀,喂服。每天、二次,连服三至五天。

《证类本草》卷23引《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生栗袋盛悬干,每日平明吃十余颗,次吃肾粥。”《本草纲目》卷29转引,并补充道:“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又转引《日华子诸家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这一点与唐人《食医心鉴》所说:“栗子生食治腰脚,蒸、炒食之令气拥,”基本一致,但与前述“生食难化”似有矛盾,只是一般理解:生吃,即初成未干者食用;而风干,则是悬通风处干透者,与生者性状、味道均不一致。据《食物成分表》:板栗、毛栗、生熟栗子,都含较多的矿物质、尼克酸、维生素C。供参考。

栗之总苞外面多刺,《本草纲目》卷29称毛球。也有人称栗毛壳、栗刺壳、板栗壳斗。《新修本草》称:“疗火丹、疗毒肿。”《本草纲目》卷29补充为“煮汁,洗”。煎汤洗患部用。江西验方:治丹毒红肿,用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方法一致。

又,《滇南本草》称:“子上壳刺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吹之即醒。或中痰邪,亦吹即应。”

栗叶,《滇南本草》:“治喉疔火毒,煎服神效。”原无剂量,《中药大辞典》补出:二至三钱(6~10g)。又,《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百日咳,三至五钱(10~15g)水煎,冲糖服。”《果蔬疗法大全》45治咳嗽气喘:当年新生栗叶15~30g,加冰糖同煮。一日分二、三次服,连用三、四周。

栗树皮,宋《图经本草》:“主疮毒。”《滇南本草》:“敷打伤;烧灰治癞疮。”

栗花(花序),《滇南本草》:“止日久赤、白带下、休息痢疾,止大肠下血。”《本草纲目》引《日用本草》:“治瘰疬”,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瘰疬久不愈。“栗花同贝母为末,每日酒下一钱(4g)”供参考。

栗壳,即栗子之外果皮,通常所说的栗子皮。宋《太平圣惠方》卷37治鼻衄,累医不止方:栗壳(五两烧灰)研为末,每服二钱(约8g)以粥饮调服。清《验方新编》卷17引本方称:“栗壳烧存性,研末,二钱(约8克),煮粥食。”烧存性比烧灰更合理,供参考。

《普济方》卷365治小儿口疮:大栗熟煮,每日常食之,甚效。

上一篇:胡桃 下一篇: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