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输出分析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工程师手册》第344页(1080字)
输入-输出分析法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它是运用控制论的方法,通过逐步把“黑箱”转换成“白箱”而导致新的技术创造的一种革新发明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是把研究问题的初始状态,即研究者所接受到的刺激看作输入,把技术创造对象的预定目标或功能看作输出,把实现目标或功能的要求看作是外部制约条件。这样,就可以以给定的输入为前提,寻找能实现输出并满足制约条件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以机器系统为例,运用输入-输出分析法要求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
输入——进入的刺激;
输出——响应动作或反应;
规范——那些规定输入和输出及课题的其他方面的技术要求。
假如,我们的课题是要设计一台清理旧砖的机器,就可以这样来表述课题:
输入——用过的带有灰浆和涂料的砖块,砖块的尺寸大小不等;
输出——使全部粘附砂浆的砖块只留下表层灰浆;
规范——这种机器必须做到:(1)每小时能清理500块砖;(2)能清理各种尺寸的砖;(3)不能损坏砖的表面,特别是砖角;(4)制造费用不能超过3000美元,等等。
可以看出,研究者是架设在输入和输出间的桥梁,他只能在这两者之间的种种限制条件下进行自由选择。离开这些限制,课题就不会有预想的解决方案。而要得到预想的结果,研究者在运用输入输出分析法时,必须遵循以下工作程序。
1.定义对象的输入、输出性质,确定对象的“黑箱”特性;
2.如果对象是“黑箱”,输入和输出看不出有什么直接联系,就应该通过自由联想,考虑输入能与什么事物发生联系,输入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等等;
3.根据输出和制约条件的要求对联想的结果进行评价,排出不合适的设想;
4.将保留下来的设想作为新的出发点,继续进行联想,然后再进行评价,使认识逐步逼近所要求的输出,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找出把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