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的标准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企业管理出版社《标准化专业工程师手册》第2页(1551字)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渐渐形成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分工的结果是生产的专门化和产品交换。社会在进步,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接着发展到封建社会。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越来越复杂。为了协调各种活动,为了有秩序地管理社会,人类开始学会比较自觉地通过制订标准并加以实施从而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目的。农业社会标准化方面最光辉的事例当属我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国推进标准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面临的是“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语言异声,文字异形”,度量衡制度、货币形制五花八门。这些妨碍着产品交换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因此,秦始皇通过颁布法令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行统一标准。
1.统一田亩制。规定240方步为一亩。
2.统一度量衡。由中央政府统一制造标准量器和衡器,发到全国各地。现在上海博物馆所藏“商鞅方升”就是当时的标准量器之一。
3.统一币制。用秦“半两”铜币代替以前市面上流通的各式钱币。
4.统一文字。订定文字,制成小篆,而后制成隶书,笔划省便,利于书写运用。文字的统一对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和保持国家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统一车轨和道路尺寸。规定车宽6尺。修道路,驰道(行车大路)宽50步。一车通行全国,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
在手工制造业方面,秦代的标准化水平也令人赞叹。从近来出土的秦陵兵马俑、兵器、铜车马和木车马可以等到证实。例如,陶俑部件(足踏板、甲带、手、发髻等)是互换的,用模制方法分件制造,再组装。出土的兵器铜镞,镞首长度为秦尺的1分、1.26分和1.53分三种规格。长度误差小于百分之三、四。铜车马和木车马上的轮辐数目均为30根,与春秋末期的《考工记》一书所载“轮辐三十根,以象日月也”的规定相符。而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车子,轮辐为25、26、28、30、34、44根不等。这表明秦代在疆土范围内推行标准化是卓有成效的。
在农业社会,我国标准化的成就有大量文字材料和实物可考。前面提到的《考工记》记载着30多项手工业制造的技术规范。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一书,记载着粮食作物、油料、蔬菜、果树等的栽培,家具、兽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典型作法。秦汉时期的《神家本草经》,以及唐朝制订的《新修本草》,直至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等都是有关医药标准方面的专着。在建筑方面,“秦砖、汉瓦”的标准甚至延续到今天。北宋时期发布的《营造法式》对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用料、劳动定额、操作方法、质量要求等都作了规定,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规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大小一致,火烧令坚。然后就可以排版、印刷。印完拆版,字印还可反复使用。这种利用可互换的标准字印,方便组合、分解,多次重复使用的构想和方法实际孕育着现代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的萌芽。
在农业社会中标准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既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也有负面效应,即过分强调统一标准,一旦定下标准就不允许越雷池一步,结果扼制了新生事物的产生。我国从秦代开始高度的中央封建集权持续了两千年,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