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197页(1118字)

冻僵又称意外低温,是寒冷环境引起体温过低而发生的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为主的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发病机理】 寒冷使心排出量和耗氧量增加,在5℃环境中,其耗氧量增加3倍,心排出量增加95%。寒冷影响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对外界的反应性和工作效率。寒冷继续存在,使体温下降到35℃以下称低温。低温影响脑和心脏功能,并妨碍葡萄糖代谢。体温26~33℃时,寒冷直接作用于心肌,使心跳减慢和心律失常;17~26℃时,氧释放减少,使组织缺氧;12℃时,细胞膜钠通道阻断,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使肌纤维无应激反应,出现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以及周围血管麻痹、扩张而导致失热,引起体温进一步降低。如低温持续时间较短,在体温回升后,神经和肌肉功能可恢复;若低温持续数小时,神经和肌肉发生退行性变,即使体温恢复正常,其功能亦较难恢复。冻僵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解冻后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和引起组织缺血性坏死。

【临床表现】

1.寒冷初期,患者有头痛、不安,四肢肌肉、关节僵硬,皮肤苍白、冰冷,心跳呼吸加快及血压增高。

2.体温<33℃时,嗜睡、记忆力丧失、心跳和呼吸减慢、脉搏细弱、感觉和反射迟钝。

3.体温<26℃时,出现昏迷、心排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肝细胞缺氧影响葡萄糖代谢,使血糖降低和血钾增高。低温还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及胰腺炎。冻僵恢复后可出现血管内血栓和组织缺血性坏死,以四肢最常见。

【治疗】

1.迅速将患者移至温暖处,搬动时要小心轻放,避免碰撞后引起骨折。

2.复温,首先脱去湿冷衣服。患者体温在32~33℃,可用毛毯或被褥裹好身体,使患者在温暖条件下逐渐自行复温。体温<31℃,应加用热风或44℃热水袋温暖全身。更积极的方法是将患者裸体浸泡于40~44℃或稍低温度的水浴中,使其缓慢复温。心脏停跳或室颤者应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或除颤。一般忌用肾上腺素,以免发生室颤。体温<12℃,复温后,肢体有红、肿痛,神经肌肉功能需数周至数月后才能恢复。

3.对症处理:主要是心肺复苏,纠正缺氧及水、电解质紊乱,预防血栓形成、继发感染、脑水肿和肾功能衰竭。

上一篇:中暑 下一篇: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