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功能衰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362页(2241字)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急剧减退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

【病因】

1.肾前性

(1)急性血容量下降:如各种部位大出血、呕吐和腹泻导致胃肠液丧失,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体内水分和渗出液从皮肤丢失。

(2)心输出量下降:如严重心力衰竭、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全身血管扩张。

2.肾性

(1)急性肾小管坏死:约占急性肾衰的75%。主要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缺血、缺氧、中毒,血管内溶血和广泛性肌肉损伤等所致的高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2)急性肾间质病变:如肾间质炎症、肾乳头坏死、各种过敏反应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肾间质损害等。

(3)肾小球及肾血管疾病:如急性及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恶性肾小动脉硬化、血管炎及肾动脉血栓形成等血管疾患。

3.肾后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尿路梗阻,其中以尿路结石为最多见。

【临床表现】

1.少尿期:尿量突然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100ml,分别称为少尿或无尿。一般持续1~2周,可导致以下表现:

(1)进行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及肌酐进行性升高,每日约分别升高3.6mmol/L(约10mg/dl)和44.2mmol/L(0.5mg/dl)。

(2)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出现水肿、稀释性低钠血症、高钾血症,亦可出现低钙、低氯、高磷等电解质紊乱。

(3)代谢性酸中毒:肾排酸能力下降,2~3天即可出现。

(4)高血压和心力衰竭:严重病人还可出现心律失常及心包炎等表现。

(5)其他:常合并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亦可表现为贫血和出血倾向。

2.多尿期:少尿期之后,尿量可逐渐或突然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1000ml后即进入多尿期。进入多尿期开始的几天,肾功能并未恢复,部分病人的血尿素氮可能还会继续上升。但随着尿量的增多,肾功能逐渐恢复。多尿期亦容易出现低钾血症,亦较多合并感染及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应予以重视。

3.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正常,病人自我感觉良好。肾小管功能恢复需3~10个月,部分病人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

1.临床表现:急性肾衰的临床表现多比较复杂,既有原发病的表现,又有肾衰及其并发症的表现。

2.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①少尿期可有轻、中、重度贫血。

②血尿素氮、肌酐升高,多在21.4~35.7mmol/L(60~100mmg/dl)及353.6~884mmol/L(4~10mg/d1)。

③血钾升高,多高于5.5mmol/L。

④血pH降低,CO2-CP下降。

(2)尿液检查

①尿常规检查,尿色混,蛋白+~++。可见上皮细胞和红、白细胞,多见上皮细胞管型及颗粒管型。

②尿相对密度低,尿渗透压下降,尿相对密度(比重)多固定于1.010~1.012低水平,尿渗透压低于350mmol/L。尿渗透压/血渗透压低于1.5。

③尿肌酐/血肌酐、尿素氮/血尿素氮均低于10。

【鉴别诊断】

1.与肾前型少尿鉴别:多有血容量不足或心衰史,及时补充血容量及纠正心衰后尿量即增加。尿比重多高于1.020,尿渗透压为>550mmol/L,尿常规异常不明显。

2.与肾后性少尿鉴别:多有泌尿系结石或下腹手术史,突发无尿或少尿,或少尿与无尿交替出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 一旦疑诊或确诊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立即转院,以免延误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