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系统显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编全科医生手册》第771页(1401字)

1.骨骼显像

(1)原理: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是羟基磷灰石晶体,其表面积较大,依靠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从血液中获取磷酸盐和其他元素来完成代谢更新。99mTc标记的磷酸盐静脉注入后,约有1/2通过以上方式与骨内有机成分相结合而沉积在骨骼内,其余部分迅速由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可用以特异性地显示骨骼影像。99mTc标记的磷酸盐在骨骼内的沉积量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①局部血流量。②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的程度。

当骨骼局部血流量增加、代谢更新旺盛、成骨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99mTc标记的磷酸盐,在影像上呈现异常的放射性增高区。反之,则表现为异常的放射性减低区。当局部骨骼有病损时,如炎症、肿瘤、骨折等引起的局部血流量和/或骨盐代谢及成骨过程的改变,均可在相应的骨骼影像上显示局部放射性异常,据此可以对骨骼病损做出诊断和明确定位。

(2)方法与显像前的准备:常用显像剂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静脉注射740~1110MBq(20~30mCi)后2~3小时,血液内的放射性已明显降低,根据疾病需要,进行局部或全身骨骼显像。必要时用计算机ROI技术可以计算出对称部位的放射性比值。注药后大量饮水可加速血液中199mTc-MDP经肾脏排出,显像前排尿以减少膀胱内尿液的放射性对骨盆影像的干扰。需注意防止和识别尿液污染衣裤及皮肤而造成的假阳性。

2.骨骼三相显像

(1)原理和方法:骨骼三相显像是一种在一次注射显像剂后用3个时相的影像显示局部骨骼动脉血流、血池和骨盐代谢情况的显像方法。“弹丸”式静脉注射99mTc-MDP740~1110MBq(20~30mCi)后,在已知拟诊病变和对称部位的区域内,立即以每2~3秒1帧的速度连续采集1分钟,获得动脉血流灌注系列影像,称血流相;紧接着在1~4分钟期间采集1~2张静态影像,是为血池相;3小时后再进行静态显像,是为延迟相。综合分析三相影像,有助于提高对一些骨骼疾病的诊断和探讨其发病机制。

(2)适应证:①了解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一般比X线片早发现3~6个月。②原发性骨肿瘤累积范围的判断和疗效的观察。③急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分期及预后的判断。⑤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成骨活性。⑥诊断各种代谢性骨疾病(代谢性骨病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病、软骨病和骨质稀疏)及骨关节疾病〔畸形性骨炎(Paget病)〕。⑦评价骨病治疗后的疗效。⑧恶性骨转移瘤的核素治疗疗效观察。⑨骨折的诊断。大多数骨折的诊断依靠X线片,并不需进行骨骼显像,但对于指骨、趾骨、腕骨、跗骨、胸骨和肩胛骨等处的细小骨折,X线片有时难以发现,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由于骨骼肌附着点受到肌肉长期牵拉而出现的应力性骨折,X线片也多为阴性。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骨骼影像出现局部异常放射性聚集,可对这类骨折明确诊断,使之得到及时治疗。剧烈外伤后进行全身骨显像能灵敏地发现隐蔽的和潜在的不稳定性骨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