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简明禽病防治技术手册》第57页(1597字)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鸭、鹅、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家禽的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农村的鸡、鸭群时有发生。

一、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各种理化因素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对大多数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

各种家禽都易感,3~4月龄的鸡和成年鸡较容易感染。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消化道和黏膜或皮肤外伤。病鸡的尸体、粪便、分泌物和被污染的用具、土壤、饲料、饮水等是传染的主要媒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但多发于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两季,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季。一些诱因如饲养管理不当、鸡舍阴暗潮湿拥挤、天气突然变化、营养不良以及长途运输、鸡群发生其他疾病等都可引起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由数小时到2~5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最急性型 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成年高产蛋鸡最容易发生。病鸡常无明显症状,突然倒地,双翼扑动几下就死亡。

2.急性型 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病鸡体温升高到43~44℃。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常表现为剧烈腹泻,粪便灰黄色或绿色,鸡冠和肉髯发绀呈黑紫色,肉髯常发生水肿,发热和疼痛。发病鸡群产蛋量减少或停止。发病后1~3天死亡。

3.慢性型 病鸡冠髯苍白,有的发生水肿,变硬,出现干酪样变化,甚至坏死脱落。关节发炎,肿大,跛行,切开肿大的关节时见有豆腐渣样物。有的鸡长期拉稀,鸡群产蛋量下降。

鸭、鹅的临床表现与鸡相似。

四、病理变化

病死鸡可见到冠、髯呈紫红色,心外膜有小出血点,肝脏表面有数个针尖大小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鼻腔内有黏液,皮下组织和腹腔中的脂肪、肠系膜、浆膜、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胸腔、腹腔、气囊和肠浆膜上常见纤维素性或干酪样灰白色的渗出物。肠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含有血液。心冠脂肪、冠状沟和心外膜上有很多出血点,心包内积有淡黄色液体,并混有纤维素。慢性病例的腿部和翅膀等部位的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产蛋鸡还可见到卵巢出血,卵黄破裂,腹腔内脏器表面上附着卵黄样物质。

五、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2.防治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最关键措施,严格执行消毒卫生制度,加强鸡舍的消毒。在禽巴氏杆菌病常发或流行严重的地区,可以用疫苗进行预防。目前国内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灭活菌苗两种。灭活菌苗有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禽霍乱油乳剂灭活菌苗等,一般在10~12周龄首免,肌肉注射每只2毫升,16~18周龄再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为3~6个月;弱毒苗一般在6~8周龄进行首免,10~12周龄进行再次免疫,常采用饮水途径进行接种。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磺胺类药物、氟哌酸对本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