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的监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临床普外科手册》第104页(3360字)
【监测项目】
1.呼吸频率:正常成人为12~15次/min,女性较男性稍快,婴幼儿较成人快。如呼吸频率过快,应查找原因:伤口疼痛,呼吸道异常,输液速度过快,呼吸机与自主呼吸不同步,血、气胸压迫肺组织等。如呼吸过缓,则应考虑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呼吸性碱中毒,药物(如吗啡)抑制呼吸等。
2.潮气量:是平静时每次呼出或吸人的气体量。自然呼吸时成人潮气量约为7ml/kg。机械通气时为10~15ml/kg,潮气量可通过呼吸机上的流量传感器显示。
3.每分钟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平均吸入气量。正常人静息时为6~8L。如通气不足可表现为呼吸表浅、胸廓运动幅度小、呼吸音减低、烦躁及大汗淋漓等。常见于气道阻塞,胸腔积液,应用麻醉药、肌松药和镇静药等。
4.气道阻力:主要用于监测呼吸道功能。正常值为0.2~0.3kPa·s/L。如在同一机械通气条件下气道阻力逐渐减小,说明治疗有效,气道阻塞缓解或肺水肿减轻。如气道阻力增加,则常见于气管导管内径太小、太长,气管狭窄、支气管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5.气道压力:由潮气量和气道阻力所决定,此两者任何一项增高,都可使气道压力增高,反之亦然。一般成人气道压力为1.2~1.5kPa(12~15cmH2O)。
6.肺顺应性:反映肺和胸廓的弹性程度,是胸腔和肺扩张程度的指标。正常值为0.72~1.10L/kPa。肺顺应性降低见于肺水肿、肺实质炎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等。呼吸衰竭患者恢复过程中肺顺应性增加,提示病情有所改善。
7.血气监测:血气分析对危重患者是很有价值的监测手段,尤其是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更是不可缺少的监测指标。
(1)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呼吸空气时正常值为10.7~13.3kPa(80~100mmHg),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具体公式为:PaO2=100-(年龄/3)mmHg。当PaO2<8.0kPa(60mmHg),提示有严重缺氧,应给予面罩加大氧流量吸氧。如仍不改善,应采用机械辅助呼吸。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反映通气功能与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4.7~6.0kPa(35~45mmHg)。当PaCO2<4.7kPa,提示通气过量与呼吸性碱中毒。当PaCO2>6.0kPa,提示通气不足和呼吸性酸中毒。
(3)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正常值≥95%,<80%为低氧血症。SaO2反映氧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浓度,目前多数心电监护仪都带有无创血氧监测探头,通过传感器可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4)肺内分流量(Qs/Qt):是心排血量的分流部分与心排血量的比值,即Qs/Qt,正常人<5%,其正常值为3.65%±1.69%,分流量越大,低氧血症越明显。分流量的大小反映肺的弥散功能状态。临床上此值若<20%,可不作特殊处理;若>20%说明有肺弥散功能障碍;若>30%提示预后严重,常见于动静脉瘘、肺不张、支气管炎、肺实变及ARDS等。
【呼吸功能不全的监护】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改善肺通气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它是关系到重要脏器功能的维护和患者能否顺利康复的首要问题。必须积极去除病因,如抗感染、预防舌后坠。对昏迷和麻醉未清醒患者应严密观察,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误吸,加强呼吸道湿化。对大手术后清醒患者常规鼓励其咳痰,可根据病情做适当的体疗、定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痰液咳出。对支气管痉挛患者必要时服用地塞米松、二羟丙茶碱(喘定)或氨茶碱等药物。
2.氧疗:氧疗是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根据缺氧程度确定给氧方法。轻度缺氧而循环稳定时,可经鼻导管或面罩给氧;中重度缺氧时,应酌情用面罩给氧或呼吸机机械通气。
3.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突出优点就是减少机体呼吸功耗,改善通气与换气。
(1)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急性呼吸衰竭及慢性呼吸衰竭、ARDS及肺水肿、哮喘持续状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外科手术后呼吸衰竭、体外循环术后、颈部和气管手术后等。
2)禁忌证:巨大肺大疱、高压性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大咳血,急性心肌梗死,活动性肺结核者。
(2)通气方式的选择
1)辅助/控制(A/C)通气:该方式结合了控制通气与辅助通气的特点,预先设定一个可保证机体所需通气量最低的呼吸频率。该方式既能允许患者建立起自己的自发呼吸频率,也能在自主呼吸停止时保证必要的通气。这种方式既舒适又安全。
2)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是自主呼吸与辅助通气的结合,即SIMV=A/C+自主呼吸。在SIMV阶段,当患者的自主吸气达到预先设定的触发敏感度的阈值时,则引发一次强制通气;然后在自主呼吸阶段,患者可以完全自由地呼吸。当患者自主吸气消失或不足以启动机械送气,呼吸机将提供强制性通气。目前新型呼吸机设计中均设置这种通气方式。
3)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是指人为地使呼气末气道及肺泡内压保持高于大气压的水平。其作用是恢复正常功能残气量,使肺血管阻力下降,扩张萎缩的肺泡从而改善分流。适用于重度弥散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体外循环术后的灌注肺、ARDS及肺水肿等。最佳PEEP压力为O.49~1.47kPa(5~15cmH2O)。
4)间歇正压通气(IPPV):也称机械控制通气。主要用于无自主呼吸患者,用时设定潮气量为8~10ml/kg,频率为12~14次/min,吸/呼=1:2,气道压维持在1.5~2.5kPa(15~25cmH2O)。低氧血症患者的吸入氧浓度通常调至60%~80%。
5)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用于呼吸肌功能轻度减弱者,可减少患者呼吸作功。PSV作为撤离呼吸机的一种手段,可与SIMV和CPAP合用,以保证患者通气量和氧合。对于有人机对抗者,应用PSV易于使呼吸协调,可减少镇静剂和肌松药的用量。
6)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指在自主呼吸基础上人为施以一定程度的气道内压。作为辅助呼吸,CPAP可锻炼呼吸肌功能。CPAP与PEEP的区别是:前者是在自主呼吸基础上,整个呼吸周期均施以一定程度的正压;后者则是在IPPV机械通气基础上,呼气末施以一定程度的正压。两者都是为了达到防止气道和肺泡萎缩,有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顺应性的作用。
7)高频通气(HFV):是指呼吸频率>60次/min的通气,潮气量约等于死腔量。机制尚不明了。目前世上使用的均为高频喷射通气(HFJV),一般使用频率为60~120次/min、潮气量1.5~2ml/kg,气道压维持在0.5kPa(5cmH2O)。此方式对心排血量影响较小,适于心功能不良、低血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