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急症手册(修订本)》第43页(1514字)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显着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其共同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进行性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等。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由化学因素引起,包括药物,如抗肿瘤药、氯霉素、磺胺类、保泰松、阿的平、有机砷等,较少见的有链霉素、土霉素、他巴唑、眠尔通、氯丙嗪等。用上述药物后的发病情况,有的与用药剂量有关,有的与个体敏感性有关,有的两者兼有。另外,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杀虫药(有机磷农药、六六六)等,也可引起本病。其骨髓抑制程度与接触化学物质的剂量和时间有关。

一、临床表现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体表及(或)内脏出血、反复继发感染,而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

1.贫血 呈进行性。主要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引起的,贫血程度各患者间有很大差异。

2.出血 是较常见症状,主要原因是血小板量的减少和质的异常。出血常见于口腔、牙龈、鼻腔等黏膜及皮肤,女性可有月经过多。急性型者,发病急、进展快、出血广泛而严重,常发生颅内出血。

3.感染 常反复发生,且较严重,易合并败血症,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减少。

二、急救与护理

1.去除病因 详细分析可能的致病因素,尽可能去除病因,杜绝继续接触此类因素。

2.防治感染 将患者隔离,谢绝探视,以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尽量减少肌内注射,必要时应早期、足量,根据药敏使用有效抗生素。

3.防治出血 告知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防止头部震荡或局部强烈阳光照射,以防颅内出血。皮肤、黏膜、口鼻出血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出血症状。全身广泛的严重出血,尤其是内脏出血应根据不同部位给予相应处理,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悬液。

4.脾切除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考虑脾切除:①病因不明,经内科治疗半年以上效果不佳,有恶化趋势者。②虽无明显出血,但须输血量大,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稍多,溶血指数较高或脾能触及等提示有溶血现象者。

5.骨髓移植 是近年来治疗本病的新方法。一般选择重症病例作为移植对象。移植成功者,造血功能可以重建而彻底治愈。

6.生活 应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应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有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或给予流质饮食。

7.卫生措施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导致粒细胞缺乏,机体抵抗力减低,极易发生各种细菌和霉菌感染。因此,预防感染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病房定期紫外线消毒、限制探视;保持皮肤清洁;各项无菌技术操作要严格消毒;督促或协助患者饭后漱口;有痔疮、肛裂的患者,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水坐浴;指导及协助做好女性患者月经期卫生处理。

8.观察 患者有出血症状时,应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及时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