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恐怖的特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反化学恐怖医疗手册》第4页(985字)

化学恐怖一般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

化学恐怖毒性化合物作用迅速,危及范围大,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1994年6月和1995年3月,分别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和东京市的“沙林事件”中,造成共6000人中毒和20人死亡。事件不仅震惊了日本朝野,也使得世界各国为之怵然。

2.群体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导致多人同时中毒。化学毒物的实际杀伤威力,依使用毒物的种类和当时气候条件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使用毒性相对较大的神经性毒剂沙林,若在开阔的地域和有利的气象条件下,用炸药将一个装有3kg毒剂的爆炸罐在15英尺处分散开后,10秒内就可以产生一个直径为20米的毒剂云团,一分钟内该云团将扩大到8000平方米,此时,处于该范围内的半数(或更多的)人员将会死亡。如果在较封闭的空间(如一个万人大礼堂或体育馆)内使用,很难有人可以安全逃生。

3.隐匿性

由于病因不能立即确定,因此事态的扩大不能很快得到控制。

4.中毒途径多

毒剂通过呼吸道、眼、皮肤和伤口引起中毒。持久性毒剂还可使地面、水源和粮食等染毒,人员接触或误食后,间接地引起中毒。

5.作用时间长

如液滴态硫芥、维埃克斯可持续数天到数周,易受气象、地形、地物的影响。

6.使用方便

一般认为,化学毒剂在使用上是相对容易的。它们在性质上较为稳定,可以用多种手段(如爆炸、加热、布撒等)分散;它没有生物毒剂那样易于感染,所以防护也就相应简单得多。另外使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化学恐怖事件引起急性中毒事故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性、快速性和高度致命性,处理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