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霉斑穿孔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花卉病虫害防治手册》第430页(617字)

【症状】 病菌为害叶片、枝梢、花芽和果实。叶片上的病斑初期为圆形,淡黄绿色,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直径2~6毫米。后期病斑为褐色,最后穿孔。幼叶被侵染后,不形成穿孔,大部分焦枯。在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出现污白色霉状物。枝梢受侵染时,以芽为中心形成长椭圆形病斑,边缘褐紫色,并发生裂纹和流胶。果实被侵染后,病斑初为紫色,后变为褐色,边缘红色,渐凹陷。

【病原】 为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Lev.)Aderh.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分生孢子梗成束,有分隔。分生孢子梭形、椭圆形或纺锤形,有1~6个分隔,通常2~3个,稍弯曲,无色或淡褐色,大小16.0~28.5微米×9.0~10.5微米。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19~26℃,最低5~6℃,最高39~40℃。孢子在5~6℃气温下即可萌发,并进行侵染。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梢芽或芽内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叶,待叶上病斑产生新的孢子时,便侵染枝梢和果实。病菌潜育期在日平均温度19℃时,潜育期最短,为5天;温度1℃时,潜育期最长,为34天。低温多雨适于发病。

【防治方法】 参见碧桃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