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东方出版中心《实用性病防治手册》第66页(699字)

淋病的起源已无从考查。医学文献报道的最早经实验室检查证实的淋球菌感染病例是在19世纪末;而未得到实验室检查证实的淋病可以追溯到更早。17世纪,Boswell根据自己的发病过程,详细记述了患病期间所出现的症状、治疗方法、重复感染和并发症的全部过程,此人最后死于该病。由于医学水平的限制,当时普遍将淋病与梅毒混为一谈,但仍有不少学者发现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差异。John Hunter(1728~1793)认为,这两种疾病的受累部位不同;淋病主要侵犯粘膜而梅毒下疳则发生在皮肤。为证实这一设想,他将一名患者的脓性分泌物移植到自己身上,结果同时感染上梅毒和淋病,数年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直到1879年,Neisser在由35个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及新生儿急性结膜炎病人组成的研究组提取的脓性分泌物中发现了淋病双球菌,这一发现以后相继为许多学者证实,淋病与梅毒从此被明确证明是两种不同病原所引起的疾病。

淋病在我国久有流行,《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膀胱不利为癃”的记载。但古人描述的淋症泛指小便淋漓,许多其他疾病也被包括其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淋病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直至其患病人数急剧增多以及消耗的卫生资源巨大才引起关注。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制订了国家性病控制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淋病快速治疗中心。此后随着青霉素的广泛应用,淋病受到迅速控制。但是到60年代后期,由于耐青霉素淋球菌的出现,淋病病例迅速增加再次受到人们重视。人们试图寻找降低发病率的方法,并防止耐抗生素淋球菌的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