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病毒性肝炎防治手册》第229页(512字)

祖国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这一病名,但早已有黄疸病的记载。《内经》论述“湿热相交,民当病疸,溺黄赤安卧者黄疸”。我国医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记载“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枯子色,小便不利,腹微胀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身黄,发热者,桅子柏皮汤主之”。《金匮要略》论有“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并将黄疸分为5种,即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张景岳进一步论述了阳黄与阴黄的病因与治则:“阳黄症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阴黄症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肾脾之虚以培血气……”。又《金匮要略》所载“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之说。故阳黄,属湿从火化,为湿热;阴黄,属湿从寒化,为寒湿。《医宗必读》,《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及《圣济总录》等均有对黄疸的记载。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的黄疸,而无黄疸型则属于“肝郁”,“胁痛”等范畴。甲型肝炎多为湿热蕴结,乙型肝炎则属疫毒内伏,两者均可隐而不发,或发而无黄,发黄者以阳黄为多,少数亦有阴黄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