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487页(1911字)
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妊娠期、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经绝期的绝经或有些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内有停经现象等,均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
【发病因素】
(1)先天不足,肾气未充;或早婚多产,耗损精血;或饮食劳倦,损及脾胃,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耗损气血;或失血过多等,可使血海空虚,冲任失养,无血以行。
(2)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血滞不行;或饮冷受寒,邪气客于胞宫,血脉凝滞;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盛,阻于冲任等,均能使冲任不通,胞脉闭阻。
【辨证分型】
(1)血枯经闭 年逾18周岁尚未行经,或行经后经量逐渐减少,乃至经闭。常伴纳少便溏,唇爪不荣,头晕心悸,精神疲倦,面色不华,舌淡,脉细涩。
(2)血滞经闭 月经闭阻,少腹作胀或兼疼痛。常伴胸闷烦热,大便燥结,或体胖神疲,形寒肢冷,舌质暗红或紫点,脉象沉弦而涩。
【治疗】
治则:血枯者补气养血;血滞者舒肝理气,健脾化痰,温经散寒。
1.体针 取穴:肾俞、阴交、气海、三阴交。血枯经闭加肝俞、脾俞、膈俞、关元、足三里;血滞经闭加曲泉、地机、合谷、太冲。方法:血枯者针用补法,血滞者针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2.耳针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皮质下、肾、肝。方法:每次取3-4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一个疗程。
3.皮肤针 取穴:肝俞、肾俞、脾俞、中脘、期门、气海、夹脊(腰骶部)、足三里、三阴交等。方法:用梅花针进行中等强度叩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现代临床举例】
(1)霍氏采用针灸配合按摩点穴治疗闭经15例,针刺穴取肾俞、阴交、三阴交。虚闭加关元、足三里;实闭加中极、地机、血海;腰腹痛者加八髎或少腹部拔罐。配合按揉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及八髎穴2-3分钟,点按气海、关元穴,揉腹5-6次,再抓起患者小腹部的肌肉抖动数次,最后按揉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穴。每次按摩时间5-6分钟。结果,痊愈14例,无效1例。(霍金山,中医杂志,1983;24(7):47)
(2)刘氏针刺长强治疗继发性闭经25例,针刺1寸深,强刺激手法,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除3例无效外,余22例均针刺1-2次,月经来潮。(刘炳权,中国针灸,1986;6(3):56)
【古代文献选录】
《济生拔粹》卷三:“女子月事不来,面黄干呕,妊娠不成:曲池、支沟、三里、三阴交。”
《玉龙经·磐石金直刺秘传》:“妇人经血不通:三阴交(泻)。”
《医学纲目》卷三十四:“(《心》)经脉不通,已有寒热,此穴大效,三阴交。”
《针灸大成》卷九:“第一百四、月水断绝: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东医宝鉴》卷三:“月经断绝,取中极、三阴交、肾俞、合谷、四满、三里。”
《针灸集成》卷二:“月经不通:合谷、阴交、血海、气冲。”
【备注】
(1)针灸治疗由精神因素、功能失调引起的闭经,效果较佳。
(2)临诊时应注意与早孕鉴别,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发病原因(如贫血、结核病、肾炎、心脏病、子宫卵巢发育不全、肿瘤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