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山大学出版社《临床人体解剖生理学》第692页(3767字)
眼(eye)是视觉器官。它是由眼球及附属结构如眼睑、结膜、泪器、眼肌及有关血管神经共同组成的复杂结构。眼球由眼球壁的三层膜及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构成。
(一)眼球壁的结构
眼球壁的三层膜(图13-1)包括:①外膜(external oculartunica):前1/6为透明的角膜(cornea),后5/6为乳白色的巩膜(sclera),对维持眼球形状有良好的保护作用。②中膜(middle tunica of eyeball):由后往前为脉络膜(choroid)、睫状体和虹膜(ciliary body and iris)。虹膜是圆盘状的膜,位于角膜后方晶状体前方,其中央有一孔称瞳孔(pupilla)(图13-2A~C)。虹膜内位于瞳孔缘有瞳孔括约肌,受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可使瞳孔缩小;在括约肌的外侧有瞳孔开大肌,呈放射状排列,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扩大。正常人瞳孔直径在2.5~4mm之间,平均3mm;小于2mm称瞳孔缩小(miosis),大于4~5mm为瞳孔散大(mydriasis)。正常瞳孔位于虹膜中央稍偏于鼻下方,双侧对称,一般相差不超过0.25mm,若超过0.5mm而瞳孔反射及药物试验均无异常者,仍属正常瞳孔差异。有资料显示约有3%正常人瞳孔不等大,相差在1.0mm以内。瞳孔极限指的是瞳孔扩大和缩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也称瞳孔饱和点,正常为1.5~8mm,病态性瞳孔极限为0.5~9mm。睫状体位于虹膜后方增厚的部分。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睫状肌有产生房水和调节视力的作用。③内膜(internal ocular tunica):以锯齿缘(ora serrata)为界分为后方较大的视网膜视部(optic part)(真正感光处)及前方的视网膜盲部(blindpart)。在视网膜后方可见视乳头及中央凹(optic papilla and central fovea),是眼底镜观察的主要内容。
图13-1 眼球水平切面示三层膜
图13-2 瞳孔(A)
图13-2 瞳孔(B、C)
视神经乳头(optic papilla)又称视神经盘,简称视盘(optic disc),是一直径约1.5mm的圆盘状结构,位于眼球后极部鼻侧3mm。血管和相关视神经从此处进出眼球壁。由于此处无视细胞和色素层,无感光作用,在视野检查时为一生理盲点(blind spot).故有人称视盘为盲斑或眼盲部。正常视神经乳头呈淡红色,边界清楚。熟悉这一点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黄斑(macula lutea)位于视神经乳头颞侧约3.5mm处,尸检时呈黄色的小区而得名,直径约1.0~3.0mm,呈横椭圆形。黄斑中央凹陷称中央凹(fovea centralis),直径约0.2mm。用检眼镜检查眼底时,自检眼镜射入眼内的光线经反射在中心凹陷处成一星状反光点称黄斑中心凹光反射(foveolar reflex)或黄斑中心窝发光;检查时应注意反光点是否存在及黄斑区色泽,有无水肿出血等形态结构的改变,常作为诊断黄斑疾病的依据之一。黄斑是视觉最敏锐之处,主管中心视力,此处有任何病变,均可引起中心视力障碍。
视网膜视部位于脉络膜内侧,主要由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组成。
(1)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为视网膜最外层,由含黑色素颗粒的单层立方上皮组成,细胞顶部有大量微绒毛,可伸入视细胞周围。当强光刺激时,色素颗粒移入细胞微绒毛内,起保护视细胞的作用;当射入光线弱时,色素颗粒从微绒毛聚向胞体,使视细胞能充分接受光的刺激。白化病人的色素细胞缺乏色素,因而怕见强光。此外,色素上皮也有吞噬作用,通过不断吞噬视细胞脱落的膜盘而参与其外节的更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神经细胞层之间除视神经乳头处周围和锯齿缘处紧密相连外,其余部分的连接较疏松,在眼疾患或外伤时,易引起神经细胞层从色素上皮层脱落,即临床上称“视网膜剥离”(retinal detachment)。
(2)视细胞层:有感光作用,又称感光细胞(photoreceptor cell)。细胞有内外突起,外突伸向色素上皮层,分为外节和内节两部分;内突伸入双极细胞,与双极细胞和水平细胞形成突触。视细胞分为视杆细胞(rod cell)和视锥细胞(cone cell),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黄斑以外的周围部,感受弱光;视锥细胞多集中在黄斑,感受强光和色觉。细胞内含有感光物质,光刺激时,可引起感光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电位改变,从而产生神经冲动。
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rhodopsin)是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l)和视蛋白(opsin)的结合物,在弱光刺激下,分解成反视黄醛(trans-retinal)和视蛋白,并使视杆细胞去极化,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产生暗视觉。维生素A是合成11-视黄醛的原料,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引起视紫红质合成欠缺,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发生夜盲症(night blindness)。视锥细胞能感受强光,有含三种不同视色素的视锥细胞,分别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不同程度地兴奋,根据其基本可见光的不同强度产生各种色感。
(3)双极细胞(bipolar cell):是视网膜的第一级神经元。双极细胞的树突连接视细胞,轴突连接节细胞,将感光细胞的神经冲动传给节细胞。
(4)节细胞(ganglion cell):位于视网膜最内层,为多极神经元。在视网膜中央凹周围多为小型节细胞,又称侏儒节细胞(midget ganglion cell),它只通过一个双极细胞与一个视锥细胞形成一对一的视觉通路,因此准确性较高。在视网膜视部的周边多为大型节细胞,又称弥散节细胞(diffuse ganglion cell),与多个双极细胞形成突触。节细胞轴突在眼球后极汇集成视神经穿出眼球。
视网膜除上述四种主要细胞外,还有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等,是起协调作用的联络神经元。此外也有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在视网膜内的排列和相互连接,在光镜下形成由外向内的十层结构:①色素上皮层(pigmemt eipthelium);②视杆视锥层(rod and cone layer);③外界膜(outer limiting membrane);④外核层(outer nuclear layer);⑤外网层(outer plexiform layer);⑥内核层(inner nuclear layer);⑦内网层(inner plexiform layer);⑧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⑨神经纤维层(nerve fiber layer);⑩内界膜(inner limiting membrane)。
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的节细胞,双极细胞层,然后才达到视细胞层。视细胞突起接受光的刺激,将光能转换为电能,引起神经冲动,再沿相反的方向传递给双极细胞、节细胞,再由节细胞的轴突(视神经)传至脑,引起视觉(图13-3A~C)。
图13-3 视网膜(A、B)
图13-3 视网膜(C)
(二)眼球的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有晶状体(lens)(图13-4A~D)、玻璃体(vitreous body)、房水(aqueous humor)。眼房(chamber of eye)借虹膜(iris)分为眼前房(anterior chamber)和眼后房(posterior chamber),两者借瞳孔相通(图13-5A、B)。眼房内有房水,房水的生成和吸收总是保持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眼压的主要因素。房水循环障碍,可导致眼压升高,最后的转归可出现青光眼(glaucoma)。
图13-4 晶状体(A~D)
图13-5 眼房(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