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肥的功能和施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化肥实用手册》第135页(1468字)
1.铜肥的功能和作物缺铜症状 作物干物质含铜为3—15ppm,主要集中于作物的幼嫩部分。
铜是作物体内多种氧化酶的成分,与作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呼吸作用有关。铜还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能增强光合作用。铜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提高结实率。
作物缺铜主要表现为幼叶叶尖失绿,出现白色叶斑,逐渐萎蔫,新生叶片变小、呈蓝绿色,叶肉栅栏组织退化、气孔下形成空腔,节间缩短,植株矮化。
禾谷类作物缺铜引起叶尖发白,分蘖回枯,严重时穗和园稚花序发育不全及穗而不实。浙江农大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缺铜植株非还原糖(蔗糖)含量降低,影响糖的运输,导致花粉发育不良,禾谷类作物“穗而不实”的直接原因是花粉败育。
柑桔、梅树、苹果、梨等缺铜时,叶片大小不正常,枝条呈“S”形,顶梢顶部枯死,有时在幼枝上长出含有胶质的水泡,然后膨大纵裂,分泌出红色胶质,在果树上称为“郁汁病”。
对铜敏感的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大麻、亚麻、莴苣、洋葱、菠菜等。果树中有桃、李、杏、苹果、柑桔等都可因缺铜而降低产量和品质。
2.我国土壤缺铜状况和铜肥肥效 用DTPA溶液浸提,可把土壤有效铜划分为如下五级:
根据土壤有效铜的丰缺指标(缺铜临界浓度为0.2ppm),我国大多数土壤不缺铜。少数缺铜土壤主要为有机质土,黄土发育的各种土壤、紫色石灰土、紫色土和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等。
关于作物缺铜情况在国内仅有少数报道,例如浙江农大对该省山地小麦发生的“穗而不实”症状,经研究证实是缺铜引起的。另据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局(1980—1984)在有效铜较低的烂泥田、沙质田、黄泥田等稻田土壤上进行的59个铜肥试验结果,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4.2公斤。福建省明溪县1983年在水稻上应用面积32万亩,增产幅度达10—20%。
3.常用铜肥品种和施用方法 常用铜肥品种及其性质见表51。
表51 常用铜肥品种和性质
除硫酸铜外,碱式硫酸铜、氧化亚铜、氧化铜、含铜矿渣等均难溶于水,只能用作基肥。
铜肥作基肥施用,每亩用量,折合含铜量以不超过200克为宜,如硫酸铜,每亩用1—1.5公斤即可。
铜肥拌种时,每公斤种子用硫酸铜1克,将肥料用少量水溶解后,均匀地喷撒在种子上,阴干后播种。
铜肥浸种时,用0.01—0.05%硫酸铜溶液,每亩喷量50—60公斤,为了防止毒害,可加10—20%的熟石灰。
由于铜肥极易毒害作物,因此,只有在确诊为缺铜时方可施用,用量宁少勿多,浓度宁稀勿浓。
铜肥后效期长,一般4—5年施一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