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星病测报调查方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第429页(2591字)

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是我国各大梨区普遍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鸭梨、雪梨、酥梨等均为感病品种。大发生时造成叶片早期大量脱落,果实失去商品价值。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田间孢子浮游量测定

1.1.1 测定时间 花芽萌动期开始至果实采收期止。

1.1.2 测定方法 安装孢子捕捉器,距地面2m,每日早上调换涂白凡士林新玻片,在18mm×18mm范围内,用10×40镜头检查孢子密度,每玻片查3~5个视野,求视野平均数,测算捕捉总数。将结果记入表7-32。

表7-32 梨黑星病菌孢子空中捕捉记载表

1.2 系统调查

1.2.1 调查时间 自花芽萌动期,选择病害常发园进行经常性观察,发现病害立即定点定园观察,一直到果实采收期。

1.2.2 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幼果园、盛果园、老果园各一块,每块园面积在667m2以上。每块园固定2株树。每5天调查1次,即每候的中间日即每旬逢3、8日调查。每株按东、西、南、北、中共固定25个枝条,每枝条至少有1个果实,调查25个枝条上所有叶片及果实,分级记载发病数,计算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记入表7-33。

叶片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3.0%~10%;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0.1%~20%;

◆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0.1%~4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40%以上。

果实分级标准:

◆0级:无病斑;

◆1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2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以下;

◆2级:每个果上有病斑3~4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3%;

◆3级:每个果上有病斑5~6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3.1%~5%;

◆4级:每个果上有病斑7~10个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5.1%~10%;

◆5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1个以上或病斑面积占果面积的10%以上。

1.3 普查

1.3.1 普查时间 5月下旬到8月下旬,每10天进行1次,雨后2~3天要普查1次。

1.3.2 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10~15块梨园,每块园选3~5株树,调查方法同系统调查。结果记入表7-33。

表7-33 梨黑星病系统调查记载表

表7-34 梨黑星病普查记载表

2 预测预报方法

2.1 分生孢子散发期、高峰期的确定

累计孢子捕捉量占全年总累计孢子捕捉量16%和84%的日期分别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和始末期,两者之间即为孢子散发盛期。孢子散发盛期内,日捕捉孢子量最多的日期为孢子散发高峰期,生长季节一般按日捕孢子量突增期为孢子散发始盛期。始盛期后,日捕捉孢子量继续上升,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全年可能出现多个散发高峰。但主高峰要等调查结束后才能确定。

2.2 病害发生期的确定

用3块系统调查梨园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全年梨黑星病的发生消长参照,田间病叶率和病果率达到5%的日期分别为叶片和果实发病始盛期,叶片病情指数达到最高的日期为叶片发病高峰期,果实发病高峰期一般在收获期。

2.3 生长期再侵染预测

首先看早期初侵染的发病情况,即早春第一批病梢量的多少。其次是气候因素。当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就是梨黑星病入侵发病的最佳时期。

2.4 发生程度预测

生产上可根据近3年梨黑星病发生程度,结合当年孢子捕捉量及果树生长季节降雨量,对病害发生程度进行综合预测。如果孢子散发始盛期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孢子量大,梨黑星病将偏早、偏重发生。黄河故道地区如果春、夏季雨日多、雨量大,则发病重。

3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发生量的表示和发生程度的划分标准。梨黑星病的发生量用累计孢子捕捉量、病叶率、病果率、叶片病情指数和果实病情指数表示,发生程度以收获期果实病情指数、病果率和全年最高叶片病情指数、最高病叶率为指标划分成5级。划分标准见表7-35。

表7-35 梨黑星病发生程度划分标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