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带苗的出库、运输和暂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海水养殖实用技术手册》第358页(1806字)

(一)出库 自然光低温培养的夏苗,经过70~100天,到自然海水温度下降到19℃左右时,即可出库暂养。这在北方约在10月中、下旬,在南方约在11月中、下旬。

将夏苗出库暂养,对夏苗本身来说,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防止培育条件的突然变化对幼苗产生不良影响,在出库前,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培育水温、光照等,使这些条件比较接近自然状况。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要保证幼苗下海后不发生或少发生病害,一定要考虑下述两点:

(1)必须待自然水温下降到20℃以下,并要稳定不再回升。

(2)要在大潮汛期或大风浪天气后出库,在小潮汛期尽可能不要出库。

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要尽量早出库。早出库的苗子长得快,能使分苗提前,苗子的利用率也高。

出库时幼苗的大小,各育苗场的要求不一样。北方一般都比较大,在1~2厘米;南方一般在0.5~1厘米。

(二)海带苗的运输 幼苗的运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湿运法,另一种是浸水法。前者适用于短距离运输(运输时间不超过12小时),后者适用于长距离运输。湿运法比较简单、省事,一般用汽车夜间装运。在装运时,先用经过海水浸透的干海带草(大叶藻)将汽车四周缝隙塞紧,将车底铺匀,然后一层海带草一层育苗器相互间隔放,最后用蓬布封车,浇足海水。装车时,不要把两个育苗器重叠在一起,每车最多装15层,一车约装500万株苗,装的层数太多了易发热。浸水运输法是将幼苗置于盛有海水的运输箱内,再在运输箱内用冰袋降温,使海水温度保持在5℃左右。

(三)幼苗的暂养

1.选择海区 要选择风浪小,流水通畅、浮泥和杂藻少,水质比较肥沃的安全海区。

2.及时拆帘 幼苗下海后,随着幼苗个体的长大,很快就会出现密集相互遮光,这样就会影响到幼苗的均匀生长和出苗率。因此,下海后要尽快拆帘,不可拖延。

3.调节水层 初下海和初拆帘时,水层略深些为宜。随着幼苗逐渐适应了环境,开始生长,对光的要求也逐渐增强,这时水温和光照强度又逐渐下降,所以应逐渐提升水层,促进小苗生长,至分苗前可使小苗处在较浅的水层,即30~50厘米。这样一来,小苗分散后也能适应较强的光照,否则分散后,由于没有遮荫突然光照变强,不能适应,要很长的“缓苗”时间才能继续生长。

水层的调节对幼苗生长影响很大,挂得过浅则受强光抑制,生长缓慢;过深则光照不足,生长也慢,所以应有一个适宜的深度。目前多以透明度为依据,初挂时水层,北方为当地海区透明度的1/2~1/3,南方为相当于该海区的透明度。目前,一般情况,南方初期时偏深一些,北方偏浅一些,这和幼苗出库时的大小和幼苗在库内的受光情况有关。整个暂养期一般分2~3次提水层。

4.抓紧施肥 在贫瘦海区暂养夏苗,施肥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幼苗期苗小需要肥量不大,但是要求较高的氮肥浓度,根据这个特点,暂养苗筏设在潮流畅通处,但是筏距离应缩小一半,每2台生产筏中插1台,这样便于集中施肥。通常是采用挂袋法,使海水中能保持一定氮量。实践证明氮肥充足,幼苗生长快,色浓,可以达到提前分苗的目的。

5.及时洗刷 幼苗下海后,要及时洗刷,清除浮泥和杂藻,促使幼苗生长。一般幼苗管理中要抓好前10天的洗刷工作,幼苗越小越要勤洗,当幼苗长2~3厘米时,可以适当减少洗刷,当幼苗长到5厘米以上时,可酌情停止洗刷。

6.清除敌害生物 幼苗下海后,有很多动物性敌害,如麦秆虫、日本尾突水虱、钩虾等觅食幼苗。在生产上一般用1/300的肥料水,结合浸肥,清除育苗绳上的敌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