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粉病
书籍:常见鱼病防治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常见鱼病防治手册》第71页(817字)
打粉病又叫白鳞病。此病是由嗜酸卵甲藻(Oodinium acidophilum)侵入鱼体而引起。
症状:病鱼最初在塘中拥挤成团,体表粘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粗看与白点病相似,继之,白点逐渐蔓延到尾柄、身体两侧、头部及鳃内等处,最后白点连接重叠,象裹了一层米粉的样子,故得名。不死者,有终年带病、鱼体长不大的情况。
流行情况:草、青、鲢、鳙、鲤及鱼种池中野杂鱼都会被害,而以下池半月左右的“五分”或刚转入培育“冬片”的鱼种最易感染。其中又以草鱼最敏感。此病感染快,死亡率大,死亡率有高达90%以上的。酸碱度变动在5-6.5之间的鱼塘最易流行这种病。此病在江西省较为普遍,最初发现在1961年,以后又陆续在广东、福建、浙江发现。
预防方法:用生石灰清塘和采用混合堆肥养鱼改变池水的酸碱度可达预防目的。
治疗方法:
1.生石灰: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10-25克,连续泼洒2-3次,将池水酸碱度调节到8左右。
治疗实例:据黄惟灏(1981)报告,1979年浙江省遂昌县东坞水库的一口鱼塘(水面2.3亩,平均水深0.8米)发现卵甲藻病,鱼种大批死亡。确诊后采用生石灰治疗,共施生石灰25公斤(每立方米水约24克),塘底还铺800公斤石灰渣,泼后第四天池水pH7.8,第七天pH7.6,第十一天pH7.2。施石灰后鱼停止死亡,拥挤成团,打圈环游现象消失,鱼吃食亦开始恢复。
2.换池:将病鱼搬入微碱性的鱼塘内也有效。原池用生石灰清塘。
上一篇:鱼卵和刚孵化鱼苗的病害防治
下一篇:常见鱼病防治手册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