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镜在肿瘤病理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肿瘤病理鉴别诊断手册》第21页(1360字)

电镜自50年代开始应用于医学生物学以来,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目前透射电镜已成为人体肿瘤诊断和分类的常规手段,它是对光镜和免疫组化技术诊断肿瘤的补充,但在有些情况下,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关于肿瘤的超微结构,直到80年代,国外才有了一些专着。在这些专着中,特别强调了肿瘤超微结构诊断的一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六点:

(1)光镜观察是电镜诊断肿瘤不可缺少的前奏。这就是说肿瘤的诊断,首先要以光镜观察为基础,不能丢开光镜观察所见,孤立地仅根据超微结构的变化作出诊断。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误诊。

(2)在肿瘤超微结构诊断前,详细了解其正常组织的超微结构是必需的。这是进行超微结构诊断的基础,不了解正常组织的超微结构,也就不可能进行超微结构诊断。

(3)在肿瘤的超微结构上,无特异性的恶性标志。关于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主要不是靠电镜观察,而是依赖于光镜观察。

(4)在肿瘤诊断上,电镜的基本作用是从超微结构上识别肿瘤细胞的分化形式,而不明确组织发生。如横纹肌肉瘤可发生在无横纹肌的部位。例如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可发生在膀胱粘膜,呈息肉状。该处正常并无横纹肌,因此发生了横纹肌肉瘤,只说明原始间叶细胞向横纹肌方向分化所致。

(5)任何分化差的恶性肿瘤,主要由原始细胞(primitive cells)构成,而无明显的分化特征。故多取材,仔细观察,寻找分化迹象是十分必需的。通过仔细地观察,一般地总能发现一些特征性分化的蛛丝迹,对诊断就很有价值。

(6)某些超微结构对某些细胞被认为是特异性的。因此,一旦在瘤细胞内发现这些特异结构,对诊断就有决定性意义。

例如:朗格罕细胞颗粒(Langerhan cell granules)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histiocytosis X)是特异性的;Weibcl-Palade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结构;Ⅱ~Ⅲ期黑色素小体是诊断黑色素瘤的特异性标记;板层小体(1aminal bodies)是诊断Ⅱ型肺泡细胞起源的细支气管肺泡癌的特异性结构;Rhomboid结晶对诊断腺泡状肉瘤(alveolar sarcoma)是特异性的等等。

总之,在肿瘤诊断上最有意义的超微结构标记是:细胞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细胞间连接及细胞表面特征;细胞浆内的变化,包括细胞器的变化、颗粒及微丝的特征;以及胞核及核仁的形态。一般来说,胞核及核仁的诊断价值十分有限,但有一些发现具有识别意义。例如核袋(nuclear pockets)对诊断淋巴瘤有意义,扭曲的核形是T细胞淋巴瘤的特征;大的核内球状体(巨大染色质周围颗粒)对诊断鼻咽血管纤维瘤有价值;碎片状细丝性核仁是生殖细胞瘤的特征等等。下面就肿瘤的诊断性超微结构分别简述如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