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实用补液手册》第488页(2560字)
【概念】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细菌感染,死亡率达13%~50%。国内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诊断要点】
1.临床特点
(1)病史:常见的危险因素有:①胎膜早破大于12~24h;②妊娠晚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史;③出生时Apgar评分低并有抢救史;④早产及多胎妊娠。
(2)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如轻微呼吸急促、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患儿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有时伴抽搐。
(3)体征: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心率增快,肢体紫绀,呼吸困难明显者出现三凹征,全身皮肤可有淤点或淤斑。部分患儿可有黄疸和肝脾肿大。
2.辅助检查
(1)血象:①血白细胞计数<5×109/L,未成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0.2提示有细菌感染;②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
(2)急相蛋白:①C-反应蛋白>15μg/ml提示有细菌感染;②ESR>15mm/h。
(3)血培养检查:血培养阳性可确立病因诊断,感染的患儿均需在入院后用抗生素前取外周血做培养。
(4)胸部X线检查:用于对有呼吸系统症状患儿进行检查。
(5)病原菌抗原检测:如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
【治疗原则】
早期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消除原发病灶,防治休克,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补液及治疗】
1.抗生素应用
(1)大肠杆菌败血症:多在胎膜早破、产程延长、产时感染及生后3d内发病,可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加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剂量:日龄≤7d,用50mg/(kg·d),分2次静脉给药;日龄>7d,用75mg/(kg·d),分3次静脉滴注。庆大霉素剂量:<1500g者,3mg/(kg·d),每日1次;1500~2500g者,3mg/(kg·d),每12h用1次;>2500g者,5mg/(kg·d)每8h用1次。若对上述抗生素耐药或临床疗效不佳,可改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日龄<7d,用100mg/(kg·d),分2次静脉给药;日龄≥7d,150mg/(kg·d),分3次静脉给药。头孢三嗪,用量50mg/(kg·d),分1~2次静脉应用。治疗的疗程2~3周。
注意:①庆大霉素有耳毒副作用,使用时应作血药浓度监测;②大肠杆菌各菌株的药敏差别较大,故应以药敏试验结合临床选用抗生素。
(2)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多见于新生儿皮肤、粘膜有化脓性感染,以及医院出生且住院时间较长者。常用耐酸青霉素如苯唑西林(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邻氯青霉素)、双氯西林(双氯青霉素),应用时剂量:<2000g者,日龄≤7d,5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日龄>7d,100mg/(kg·d)分3次应用。>2000g者,日龄≤7d,75mg/(kg·d)分3次应用;>7d,150mg/(kg·d)分4次应用。亦可使用万古霉素,剂量:早产儿每次15mg/kg,每12h用1次;足月儿每次10~15mg/kg,每8h用1次静脉滴注,疗程7~10d。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剂量为50~100mg/(kg·d),分2次静脉滴注。
(3)厌氧菌败血症:多见于胎膜早破及手术后并发症。治疗上以甲硝唑为首选药物。剂量:日龄≤7d,15mg/(kg·d),分2次静脉滴注;>7d者,30mg/(kg·d),分2~3次静脉应用,疗程为7~10d。
(4)院内感染败血症:革兰阴性细菌引起院内感染败血症宜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剂量:<1500g者,10mg/(kg·d),每日1次;1500~2500g者,10mg/(kg·d),每12h用1次;>2500g者,20mg/(kg·d),每12h用1次,静脉滴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量。不能进食者,可60~80ml/(kg·d),用1/5~1/3张液补充。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3.对症治疗 有抽搐者镇静解痉,黄疸者使用光照治疗,有脑水肿者降颅压。
4.支持疗法 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10ml/(kg·次),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治疗
(1)免疫球蛋白治疗:每次0.2~0.5g/kg,每周1次,共用4周。
(2)白细胞输入。
(3)交换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