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90页(1538字)

【释义】: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gia)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诊断】:

1.临床表现 中年后起病,女性多见,大多为单侧性。病程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数日至数月不等,病初发作次数较少,以后逐渐频繁并加重。缓解期也可数日至数年不等,但往往随病程进展而变短,很少能自愈。

(1)症状

1)疼痛 以发作性刀割样、电灼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剧痛为特点,突发突止,每次发作仅数秒至1~2分钟。间歇期完全正常。疼痛可长期固定在面部三叉神经某一分支,但以第二、三支多见。偶然可几支同时受累。一般以面颊、上下颌或舌处疼痛最明显。

2)痛性抽搐 有些患者疼痛发作时常伴反射性面肌抽搐,口角牵向患侧。有时可伴面部发红,局部皮温增高,结膜充血、流泪、流涎等症状。

(2)体征

1)触发点 患者面部的某些部位如口角,鼻翼,上、下唇,舌,颊等特别敏感,轻触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称为“触发点”或“扳机点”。严重者洗脸、刷牙、说话、咀嚼等都可诱发,以致不敢做这些动作。

2)慢性患者面部局部皮肤痛,触觉可减退,局部皮肤粗糙,咀嚼肌萎缩等。

2.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牙痛、鼻窦炎、颞颌关节病、舌咽神经痛及非典型面痛相鉴别。

【治疗】:

以止痛为目的,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选用神经阻滞或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1)卡西平 初服0.1g/次,每日2次,以后每日增加0.1g,直到疼痛停止,以后再逐渐减量。最大剂量为1.0~1.2g/d,如用大剂量72h无效,即不再试。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干、恶心、思睡、眩晕、行走不稳等,但多在数日后消失,偶有皮疹、白细胞减少等需停药。

(2)苯妥英钠 初服0.1g/次,每日3次,效果不佳可加大剂量至0.4g/d,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厌食等胃肠道反应,数日后可消失,如出现眼震、步态不稳需停药。

(3)七叶莲 每次1.6g,每日3~4次,口服,或针剂每次2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有一定止痛效果。如与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疗效。

(4)其他镇痛镇静剂 氯硝西泮4~6mg/d,分次口服,曲马多胶囊50mg/次,每日2~3次,口服。

2.神经阻滞治疗 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反应,又不宜手术治疗者,可选用神经阻滞疗法。经皮半月神经节后根注射甘油,通过阻滞传入神经达到止痛目的,但易引起轻度面部感觉减退。经皮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疗法,此法可保存角膜反射及咬肌肌力。

3.手术治疗 对于年轻体健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可选用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或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者手术后无感觉或运动障碍,手术安全、有效,现已逐渐推广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