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耳穴诊断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耳穴诊疗手册》第59页(1966字)
一、耳穴诊法
胃癌是胃部进行性及破坏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美国胃癌死亡率逐年下降,从1930年死亡率28/10万人,到1967年降为9.7/10万人,在澳洲、加拿大及英国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原苏联恶性肿瘤死亡率中胃癌占54%。中国胃癌发病率较高,以沿海地带的城乡为最高。上海市胃癌发病率为35.13/10万人,占整个恶性肿瘤的17.29%,国内资料报道:70%胃癌病人年龄在40~60岁之间;国外60%的胃癌病人在60~70岁,10%胃癌病人在80岁以上。
病理组织学分析:胃癌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①腺癌:是胃癌中最多见的一种;②粘液癌:又称粘液腺癌;③实性癌:为低分化癌;④未分化癌。
视诊:整个耳郭失去光泽、干燥、脱屑,基底部皮肤呈暗褐色沉着,特别在耳郭肝阳1及肝阳2(结节穴)的部位尤甚,幽门(胃区内近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区(相当耳轮脚末端上下有新生血管),呈紫色、白色或呈放射状鲜红色。若有胃出血,早期糜烂性胃窦炎在耳穴胃区呈现瘀血斑状态。若胃癌病员受过化疗后其耳穴肺区、消化道一系列耳穴及三角窝,普通呈苔癣样脱屑,较干燥,色呈暗灰状态且无光泽,在耳穴脱屑部位不能用手指甲剥掉,对耳轮胸腰段可呈灰褐色状态。
棒压诊:用探棒轻触幽门区、胃窦部(十二指肠穴的中点)及正、背特异区(轮4及耳垂后缘正、背面)有明显刺痛。
扪诊:用拇指及示指尖扪及幽门区与胃窦部耳正面及耳背相对应部位可扪到数条硬结节,呈孤立的尖岛状隆起,有的呈综合性及不规则隆起,其硬度硬似鼻骨或软似毕尖,或介于两者之间。
电声仪测诊:应用DRX仪探测耳穴胃幽门区或胃窦部,其数值常大于自身平均值3倍以上;若用音响仪探测定其音响声常为高于标准数()级以上响度。
运用上述方法,随机普查241例,最小19岁,最大81岁,其中女性96例,男性145例,从中发现2例胃癌病人,经手术后证实1例胃腺癌Ⅱ级,另1例为胃粘液腺癌Ⅱ级。
二、典型病例
男,54岁。右上腹饥饿性疼痛已10余年,近几年来疼痛已无规律性,曾去某医院作胃肠钡餐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来我院外科住院。
视诊:整个耳郭失去光泽,对耳轮、胸段、腰段色素沉着,胃窦部有瘀血斑及轻度脱屑,其基底部似梅花型凹陷。
棒压诊:耳郭胃窦部压痛伴凹陷性压痕,弹性很差,正背特异区有明显刺痛。
扪诊:在耳穴幽门区耳正背面可扪及数种形态的硬结节呈孤立的尖岛状隆起,坚如硬骨状。
电声仪测诊:应用音响测仪,发现幽门区耳穴正背特异区声音响度大于“”级。
综合以上各项检查均提示胃窦部恶性病变,诊断为胃幽门窦部癌。
【按语】
(1)据上海市耳穴分会崔开贤对32例胃体部癌的观察,胃区出现红晕伴毛细血管充盈者14例,色素沉着者9例,有压痛伴有毛细血管瘀血者9例;另有50例胃窦部癌患者中,十二指肠区毛细血管充血伴有皮下小结节者16例,胃窦部及小肠区粗糙、增厚伴瘀血者4例,胃及十二指肠区暗红色略呈小血管充盈者20例。
(2)上海市耳穴分会郭旭辉报道:耳郭视诊诊断10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4例食道癌,诊断符合3例(75%),9例胃癌,诊断符合7例(77.7%)。发现在一侧或双侧耳轮脚末端消失处伴有片状苍白、胃区片状灰暗、界限不清、表面隆起、触诊有质硬结节或2~3个结节连接一起呈单个大结节等表现,对诊断胃癌有参考价值。特别是耳轮脚消失具有定位的特征。
(3)上海市神州耳穴研究所王槐昌报道:观察59例癌症病人的耳郭形态变化的某些规律性中,9种癌症病人在耳郭相应部位有大小不一的不光滑的结节;肝癌患者除耳郭正面有结节外,在相对应的耳背亦有结节;其他8种癌症在肝、脾区亦见结节,说明癌症病变与肝、脾有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