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食堂管理工作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中国商业出版社《新世纪工会办公室实务操作大全上卷》第623页(6121字)
一、职工食堂的特点
职工食堂和社会上经营性的饭馆、餐厅虽然都是进行食品的采购、加工制作、销售的工作,都具有服务性,但是,职工食堂在经营管理方面,在服务对象上,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福利性(非营利性)
单位职工食堂是一个集体福利设施,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从企业管理费中开支。食堂的用具、设备等用福利基金购置。食堂销售的食品是按直接用于食品加工的原料成本计算,不盈利。有的单位还从福利基金中提出一定数额补贴伙食。食堂的经济核算要降低成本合理定价。每月成本盈亏要限制在2%的范围内,目的是使职工节省伙食费开支,这一点与社会上经营性的饭店不同。
(二)服务对象的稳定性与服务的深入性
单位职工食堂为全体职工服务。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是服务对象。食堂服务对象是相对稳定的。
职工食堂服务的深入性表现在:食堂要根据广大职工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安排供饭时间。通过观察、访问,了解掌握职工的生活习惯和伙食要求。根据他们的需求,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安排制作的销售食品。同时还要吸收职工代表参加食堂的民主管理,接受他们的监督。职工患病,食堂制作病号饭;单身职工常年住在厂里,更是食堂经常服务的对象。对他们尤其需要周到地服务,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不能回家团聚要改善伙食,使大家高高兴兴过节。遇到职工的生日,制作生日饭、生日蛋糕,表示祝贺之情;有条件的食堂还应为回家吃饭的职工出售成品、半成品,减轻他们的家务负担。有回民的地方,要设回民食堂和回民灶,并严格按照本民族习惯操作。这样深入的服务,是社会上经营性饭店远不能比的。
(三)为生产服务的直接性
在有些昼夜连续生产的企业中,职工食堂要为上夜班的工人准备可口的夜餐;基建施工单位连夜施工突击任务,食堂应做好饭菜送到施工现场;职工加班加点误了时间,食堂要制作供应“偏点饭”;这种与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的直接服务,是职工食堂突出的特点。
二、职工食堂内部组织形式
为了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购原料、加工制作到销售成品这一整套工序,保证食品质量、卫生、价格合理,食堂工作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岗位:
管理员。负责食堂全面工作的组织实施;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贯彻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和督促食堂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组织炊事人员政治学习、业务学习,进行思想工作;调整平衡劳动组织;督促检查食堂内外卫生;收集就餐职工意见,改进食堂工作,并负责食堂的食品营养管理。
会计员。负责执行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负责现金、支票和账目管理,进行成本核算,按时公布账目。
内部票证管理员。负责内部票证收支、汇总、保管。
采购员。根据实际需要负责采购主副食原料。
保管员。根据库存数量及需用量提供采购计划、管好库存材料,防霉变,防腐败、防鼠虫咬、防丢失,保持货物新鲜。凭领料单发料,做到账物相符。
炊事组长及炊事员。炊事组长组织炊事员共同完成食品的加工制作和销售任务;组长安排炊事员工作,并负责技术培训;安排食谱,核算成本、确定饭菜定价;做好食品鉴定和质量检查;组织卫生工作,布置窗口收款,保证到点开饭,供应不能中断,并协助管理员搞好食品营养管理。
主食组长。负责组织主食加工制作,调剂品种花样,掌握好计量、定价、销量和盘存,核算主食品盈亏、保持用料同销售平衡。
副食组长。负责组织菜品加工。
食堂人员编制,应按劳动部门的定量标准,本着精简、高效原则,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各岗位根据具体情况和工作量,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和一岗多人。但是安排工作岗位需注意,采购员不能兼验收、管库工作。如果食堂人员少,为使手续清楚,可确定食堂以外的人员兼管有关的工作。
三、成本管理
1.应设账目
食堂应设现金账、银行账、饭票及内部钱票账和内部钱票等,以流水账方式,收入、支出逐笔记账,按财会制度严格管理,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物相符。
规模较大,业务多的食堂,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新的科目。如购入青菜等不易保存,直接交炊事班验收加工的食品,可以“主副食”分开,单设“鲜菜”科目;业务交往频繁的单位,相互交换收支可单列“某某单位往来”科目,以便于查对、核算。
月末结算时,食堂会计列出总账余额平衡表,报单位主管部门,部门负责人据此掌握食堂经济活动概况。
2.内部票证的管理
食堂发行内部票证,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发行时应当有三人以上参加清点,符合后加盖章印,列出清单,写明发行票面的品种、张数、合计金额,一式三份,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交内部票证管理员入库,会计做账务处理。
票证的兑换工作由专职或兼职的专职人员负责,其他经手人员不得办理兑换;管理内部票证回收、汇总人员,不准经营兑换工作;炊管人员在食堂就餐不能使用食堂通用标准,应该实行记账,或单独发行专用票证。
食堂售饭收的票证由炊事班长或指定人负责清点、统计,交经管人员收回的残旧票证进行处理时,应认真核对数目,按票面列出清单,经过复核,报主管领导批准后有三人以上共同参与销毁。并在清单上签字,会计凭销毁清单冲减具体数额。
3.主副食材料管理
(1)采购员购入主副食品应交保管员验收,同时检查质量。不能购入被污染或变质的食品原料。数量与发票所列相符,质量合格则填写收料单,会计员审核收料单、发证数量、金额、验收人等相符后予以报销;不易保存的鲜菜等副食材料,也可由班长指定人员验收,填写收料单。
(2)炊事班每日需用的主副食材料,由主副食负责人填写领料单,交保管员办理手续。
(3)主副食品库保持整洁,室内通风干燥,无鼠虫害,无灰尘。出库入库凭证齐全、数量准确,仔细记账,每月进行一次彻底盘点,盘点时应由保管人,炊事班长、会计员参加,与账册核对做到账物相符,库内结存金额应与会计总账副食科目余额一致。
(4)食堂销售一律通过窗口,保管员不能直接出售主副食品,食堂不出售生食品(有必要向外销售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凭会计员收款凭证出库。
4.核算
食堂核算应做到日清、月结公布。有的食堂,对食堂粮食核算采用确定给主食组一定数量周转斤数,作为次日领用数量。主食组内经常保持相对固定的周转数,每日盘点超过此数为盈,不足此数为亏。这个方法,人人清楚,易于掌握。
食堂核算的基础是单项成本核算。某一种菜,以其下料的数量、价值、加上调料、一定比例的摊销费用,记出成本,按制出成品的份数核算出单价。这需要炊事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达到定价合理。必要时还要注意根据需求情况,将当时各种菜的价格合理调剂,保持当日成本平衡,又不至于集中购单品种菜。
食堂成本高低,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食堂工作人员应精打细算,降低煤气、水、电的消耗,减少杂费开支,在对原料下料加工时做好下脚料的综合利用,降低伙食成本。
食堂成本核算应力求科学准确、在日清的基础上,每月进行平衡调整,达到每月盈亏率不超过2%。
四、物资设备管理
1.加工用的工具、用具、容器应保持清洁,经常用热碱水刷洗干净,生熟分开,定位存放。盛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凡装过或怀疑装过农药、化学药品的容器,禁止盛装食品,不锈钢以外的金属容器不可盛装酸、碱性食品。
2.炊事机械及其用具须建立保管卡片,分工负责维护保养。转动机械经常检修并加油。电气设备应接有地线。要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应定期进行安全教育。食堂负责人要定期检查机器设备安全情况,所有炊具设备每年盘点一次,做到账物相符。
3.周转使用的面袋、麻袋,一律由保管员管理,领用粮食后要如数交回粮袋。采购买粮用袋也需建立借用手续,以防丢失。
五、卫生管理
食堂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掌握食品卫生法,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依法办事,搞好饮食卫生。
(一)食品卫生法的基本要求
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应当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具有相应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食品卫生的鉴定是以感官性状、腐败产物分析和微生物污染程度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
1.环境的卫生要求。保持内外环境整洁,与有毒有害场所保持一定的距离。食堂周围三十米内不能有排放灰尘毒物作业场所,以及暴露的垃圾堆和露天坑式厕所;五百米内在污染源的上风向不能有粪场;消除鼠虫害、苍蝇、蟑螂等。
食堂应有相应的消毒、更衣、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洗涤、排污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食堂应装纱窗,在出入口不能装纱门的地方,要装门帘等设施;食堂门窗要严密。排水沟、下水道入口处要安装孔小于一厘米的金属网。
2.食品加工、制作过程的卫生要求。食堂原料新鲜,应具有本来的光泽和颜色,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不得带有污水、泥土和其他异物,不得含有有毒物质,禁止使用腐败、发霉、虫蛀和变质的原料;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加工过程要严格遵守卫生操作规程。操作人员要穿戴工作服,戴工作帽,洗手,不得穿工作服上厕所。
3.采购运输过程中的卫生要求。运输食品的车辆、容器要清洁卫生,生熟分开,以防止交叉传染,装过其他物品的车辆,必须经彻底消毒后方可运输食品,装过农药、化学药品、垃圾和其他有毒物品的车辆,严禁装运食品,运输过程中必须要有遮盖,雨天运输要有防雨设备,食品运输要尽量缩短时间,按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有不同的要求,做好防晒、冷藏、防潮、防冻工作,装卸食品讲卫生,不得将食品直接卸在地上。
采购、运输人员注意个人卫生,品尝熟食品要用工具,不得将杂物置于食品上,更不得在食品上坐、卧,防止污染食品。
4.食品贮存过程中的卫生要求。食品入库要验收、登记,验收食品用的工具、容器要做到生熟分开,库内不能存放变质、有异味、不洁的食品,保管员要定期检查,发现变质食品要及时处理。
存放食品要离墙离地,分类分架,生熟分开,有条件的应把主副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和易于吸收气味的食品分库存放。
库房内通风要良好,门窗,地面、货架要清洁整齐,定期清扫、消毒、除霜,食品库内不得存放私人物品和杂物,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的物品。
5.食品销售的卫生要求。主要是做好食品保管、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注意防尘、防苍蝇;出售直接入口食品不用手拿;馒头、包子用夹子取,售饭工具每餐洗刷消毒,并定位存放;售饭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便后洗手,穿戴工作服,不吸烟,不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
(三)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
食堂要设卫生监督员,对卫生监督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使他们熟悉《食品卫生法》,懂得食品卫生知识,对食品采购、加工制作和销售的过程进行监督检查。食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卫生责任制,分工负责,定期检查评比,使食堂卫生工作经常化、制度化,食堂工作人员共同把好卫生质量关。
为了保障食品卫生,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取得健康证后方可参加工作。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透性皮肤病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调离食堂。
六、食品的营养管理
由于企业的职工多数长期在食堂用餐,所以食堂能否合理地调配食品营养,关系到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因此,食品营养管理是食堂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在职工食堂无专职营养调配人员时,管理员应在炊事组长的协助下负责此项工作。
全体炊事人员应该学习和掌握食品营养的基础知识,做到向职工提供的食物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供给人体所需要的热量,保证合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