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目标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商业出版社《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施手册中册》第869页(967字)
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是企业管理经济活动、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标准,也是外部审计人员或社会中介机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内部控制必须设有明确的目标。
由于人们以前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比较狭隘,且大多局限于财产物资与财务会计信息的维护,因此,以往内部控制的目的主要在于防止盗窃、欺诈及舞弊行为的发生。事实上,这只是现代内部控制目标的一小部分内容,确切地说,它属于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会计牵制目的。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是科学管理企业的重要内容,其范围已经渗透到企业各业务活动领域。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确保组织目标州顺利实现,它既包括管理者对采购、生产、销售及财务会计等工作职责和权限所制定的各种手续、方法和记录,又包括对各种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汇总和报告等过程以及分析检查的相应程序与步骤,还包括企业所制定的各类业绩考核标准及相关的措施和手段等。
国外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多是在内部控制概念中加以叙述的。例如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一期《审计准则说明》中叙述内部控制及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定义的同时认为,管理控制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针、政策、指令和报告相关的各种程序和方法,它对财务报表没有直接的影响,会计控制则主要涉及与保护资产、保证财务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关的程序、方法和组织规划;《蒙哥马利审计学》(第九版)中则提出了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一致性和实物安全性五项控制目标。1992年COSO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内部控制一整体框架》报告中则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职员的影响,自在取得:①经营效果和效率:②财务报告的可靠性;③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内部控制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四点:①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②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③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借鉴国外经验与国际惯例,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