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纤维的微纤维形态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轻工业出版社《制浆造纸手册第一分册纤维原料和化工原料》第90页(918字)

芦苇纤维的微纤维排列方式和针叶木纤维有部分类似之处,即在胞间层(ML)无微纤维组织,初生壁(P)微纤维成网状排列,次生壁外层(S1)微纤维呈交叉螺旋形,方向与纤维轴近乎垂直,在次生壁中层,微纤维的角度逐渐减小,由70~80°逐渐减小到30~40°,直至与纤维轴近乎平行,部分微纤维的方向由S型螺旋变成Z型螺旋。以上说明参见图A92~96。这种现象称为微纤维排列的异向性,并在两层组织的界面处,出现明显的分层界面。至于次生壁内层,微纤维走向可从细胞腔和纹孔口向内观察,也呈较平的横向螺旋状排列。

图A76,禾草类纤维结构模型图

图A77,芦苇纤维横切面TEM×6000

图A88,须草韧型纤维横切面×6000

图A89,龙须草多层纤维纵切面×4500

图A90,龙须草S1层微纤维走向×6000

图A91,龙须草S2层微纤维走向,Z螺旋型×10,000

图A92,芦苇浆纤维表面的残余木素形态,木素未脱净有粒状物及无定形物TEM×6000

图A93,芦苇纤维P层微纤维网状结构TEM×9000

图A94,芦苇纤维次生壁外层(S1)微纤维走向,呈横向交叉螺旋状,万向与纤维轴近于垂直TEM×9000

图A95,芦苇纤维次生壁中层(S2)的外层微纤维走向,约为50°,“Z型”TEM×6000

图A96,芦苇纤维次生壁中层(S2)的内层微纤维走向,与轴向约为10°,“S型”TEM×450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