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综合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99页(4239字)

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行为异常性疾患,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小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行为异常,以致造成学习困难。本病在古代文献中无专门记载,根据发病特点,可归入“脏躁”、“躁动”证中。

〔病因病机〕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医学生物学因素,也有人强调社会因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细微病变、铅中毒、缺锌、缺铁、遗传及不良家庭环境有关。颅内神经递质的研究证明有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减低。

中医学认为病因主要是禀赋不足,护养不当,染疾诱发及生长发育影响等。病变累及心肝脾肾,以虚为主,也可见痰热、瘀血等标实之证。

〔西医诊断标准〕

学龄前发病,学龄期症状突出,男孩多于女孩,病程至少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过于频繁地奔跑,过度地坐卧不宁,上课搞小动作,话多。

2.记忆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注意力容易随环境转移,做事、参加游戏难以由始至终。

3.情绪易冲动:性情急躁,喜怒无常,冲动任性,不计后果,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4.学习困难,学习成绩落后。

5.患儿智能正常,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病。

〔鉴别诊断〕

1.生理的与年龄相应的多动:幼儿和学前期有较多的活动,记忆力不持久,常是正常现象,如有可疑,应密切观察。

2.智力低下:常有多动,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但智商低,可与本病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肝肾阴虚

手足多动,急躁任性,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二、心脾不足

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面黄少华,神疲纳呆,多语而少激昂,多动而不暴躁,睡眠不熟,记忆力差,舌淡嫩,苔薄,脉弱。

三、痰火内扰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烦急易怒,任性冲动,胸闷痰多,口臭食少,夜眠不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四、气滞血瘀

神思涣散,多动不安,精神恍惚,面色晦暗,大便干结,舌质暗,脉沉涩。或有颅脑损伤史。

〔治疗〕

一、行为治疗

对患儿应关怀、鼓励,停止歧视或责骂,训练注意力集中,安排合理的课程和学习计划,消除、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等。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泽泻 丹皮 菊花 枣仁 五味子

加减:盗汗加浮小麦、牡;易怒急躁加石决明、钩藤;五心烦热加地骨皮。

2.心脾不足

治法:养心健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白术 党参 黄芪 当归 甘草 茯神 远志 枣仁 木香 龙眼肉 大枣 淮小麦

加减:食欲不振加内金、山楂;脘闷苔腻加半夏、陈皮;夜眠不安加龙骨、合欢、夜交藤。

3.痰火内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 半夏 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菖蒲 远志

加减:身热便秘加大黄(后下);痰湿偏重头晕昏蒙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烦躁易怒加龙胆草、石决明。

4.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 生地 红花 桃仁 川芎 柴胡 枳壳 龙骨 牡蛎 菖蒲 益智仁 甘草

加减:血瘀重加丹参、赤芍;气虚乏力加黄芪、党参;便秘加柏子仁、火麻仁。

三、药物治疗

目前主要选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对7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并注意药物副作用。

1.哌醋甲酯(利他林):起始量每日0.3mg/kg(5~10mg),无效可逐步加至0.6mg/kg,约每3天增5mg,最大量每日0.8mg/kg,即不超过30~40mg。分2次,晨起和中午服,副作用有食欲不振、失眠、腹痛、苍白等,多为一过性。假日停服,一般需服6个月至1年。

2.右旋苯丙胺:缓释剂,起始量每日0.15mg/kg(2.5~5mg),每晨服1次。无效可逐步加量,每3天加2.5mg,副作用同上。

3.匹莫林(苯异妥英):起始量每日2.25mg/kg(约37.5mg),每日1次,晨起服。需服3~4周才能判定疗效。无效时每周加半量,总量不超过100mg。

4.丙咪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对多动有效12.5mg,早晚各1次,必要时每周增加12.5mg,每日最大量50mg。

5.其他药物:合并抽搐时,可用可乐宁。有癫痫者可选用苯妥英钠。禁用鲁米那。

四、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每次1/2~1丸,每日2次口服。

2.安神补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口服。

五、单方验方

1.补脑益肾糖浆(熟地9g,山药9g,丹皮6g,远志6g,茯苓6g,菖蒲9g,牡蛎15g,陈皮3g,山楂6g,上药制成90ml糖浆),日服3次,每服15ml,20天为1疗程,可连服2个疗程。适用于肾阳不足,热扰心神者。

2.健脾益智糖浆(泡参9g,茯苓9g,陈皮3g,法半夏6g,石菖蒲9g,牡蛎15g,益智仁6g,谷芽9g,枳壳6g,上药制成90ml糖浆),日服3次,每服15ml,2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适用于脾气不足,痰浊上扰者。

3.静灵口服液(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石菖蒲、远志、龙齿、黄柏、知母)。适用于髓海亏损者。

六、饮食调理

1.适当限制含甲酸水杨酸类食品,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带刺激性的调味剂,如胡椒、辣椒等宜少吃。

2.有人认为本病与糖过量有关,而特别与糖和蛋白质比例不当有关,故食用中等量糖和足量蛋白质比较合适。

3.若有缺铁、缺锌者可服用铁、锌制剂。

七、针灸疗法

1.体针:取内关、神门、足三里、内庭、太冲等穴,注意力涣散加百会、四神聪。活动过多加定神、安眠、心俞,情绪不稳烦躁者加神庭、膻中、照海等穴。

2.耳针:取心、肾、脑干、皮质下、胃、神门、肝等穴。可用贴压法。

〔现代研究〕

精神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治疗仅为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却替代不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适当教育和管理。

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远志、石菖蒲、龟板、茯苓、龙骨、鹿角、熟地、山药、五味子、附子、龙胆草等。鹿角有兴奋作用,而茯苓、菖蒲、龙骨、珍珠母则以镇静安神为主,若合用既有兴奋又有抑制。龙胆草现代药理分析认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双相调节作用。五味子可促进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