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母体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临床护理全书妇科·产科分册》第149页(2168字)

①生殖系统变化

A.子宫体肌肉的缩复:肌肉的缩复,是肌细胞的胞浆减少使细胞体积缩小所致。随着肌肉的缩复,子宫体迅速缩小。产褥期第一天,子宫体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产后一周,在耻骨联合上可扪及子宫;产后10天,子宫下降至真骨盆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子宫。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重量也由1000g左右降至非孕期的50g。

B.子宫内膜的再生:胎盘自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残留的内膜基底层再生新的功能层,约在产后3周后,除胎盘附着处外,宫腔表面都被再生的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在创面表层坏死脱落后,由其基底层内膜和周围新生的内膜缓慢修复,至产后6周完全愈合。

随子宫内膜特别是胎盘附着处内膜的蜕落和修复,产后经阴道排出的含有血液、坏死蜕膜组织等内容物称为恶露,它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红色恶露,量多,色鲜红,含大量血液,又称血性恶露,还含有小血块和坏死的蜕膜组织。

第二种是浆性恶露,色淡红似浆液,含少量血液,但有较多的坏死蜕膜、宫颈粘液、阴道排液及细菌。

第三种是白色恶露,含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粘稠而色泽较白。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不臭,一般血性恶露持续1周,以后逐渐变成浆性恶露,约2周后转为白色恶露,可持续2~3周。

C.子宫颈:产后7~10天宫颈内口及外形完全恢复原来状态,但外口两侧(3点和9点处)往往因轻度裂伤而呈“一”字形(经产型)。

D.阴道:产褥期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达到孕前水平,粘膜皱壁约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重新出现。

E.外阴及盆底组织:外阴轻度水肿,2~3天内自行消失,轻度裂伤和会阴切口在4~5天内愈合。处女膜分娩时被撕裂,仅留粘膜残痕,称为处女膜痕。

产妇在产褥期如能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的恢复可接近于孕前状态,否则很少恢复原状。如产后过早劳动,甚至可导致产后阴道壁膨出,以至子宫脱垂。

②乳房的变化

分娩后雌、孕激素和生乳素水平急剧下降,对垂体生乳素(PRL)的抑制作用被解除,开始分泌乳汁。

在哺乳期,母亲血浆PRL基础水平较产前并无上升,且至产后2~3周时反而下降,至产褥晚期接近正常值,此后乳汁的分泌取决于哺乳时婴儿对乳头的吮吸刺激。此外,产妇的营养、睡眠和健康状态以及精神状态都将影响乳汁的分泌。

产后最初2~3天,乳房极度膨胀,静脉充盈,压痛明显,有少量初乳分泌,初乳为淡黄色液体,比一般乳汁含更多的蛋白(主要为球蛋白),而脂肪及糖类较少,极易消化。产后4天乳房开始分泌乳汁,乳汁呈白色,为含有1~2%蛋白质、3~5%脂肪、6.5~8%糖类、0.1~0.2%无机盐、87%水分以及维生素的混悬液。初乳、母乳中都含有免疫球蛋白IgA,但在婴儿肠道中不能被吸收,仅能阻止细菌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和防止其穿透至组织中,故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感染的机会较少。

③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产后2~3天内,产妇因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加上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也进入体循环,故血容量上升。特别是在产后24小时内,加大的血容量会造成心脏负担过重。产后3~6周血液循环系统恢复至孕前水平。

血凝系统的重要因子如凝血活酶、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均于妊娠末期及产后早期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④泌尿系统的变化

在妊娠期,产妇的肾盂、肾盏及输尿管均有生理性扩张,产褥期内恢复缓慢,一般需3个月才能恢复正常。但由于分娩过程中膀胱特别是膀胱三角区受压,粘膜水肿、充血,膀胱张力降低,以及产后疲倦、外阴伤口疼痛和不习惯卧床排尿等原因,产后易出现尿潴留。

⑤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未哺乳妇女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妇女可于4~6个月左右恢复排卵。较晚恢复月经者,首次月经多有排卵。

⑥腹壁的变化

产后腹壁松弛,至少6周后方能恢复。腹壁原有的妊娠纹变白,成为永久性的白色旧妊娠纹。

分享到: